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这个话题一直是家长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我看过引人思考例的两个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在游乐园玩,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脸。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
女孩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男孩子的手臂上。
男孩开始大哭,撒泼打滚躺在地上。女孩和妈妈站在一边,因为有些害怕,不停地往妈妈身上凑。
这时候男孩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
男孩子自然忘了是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说:“妹妹打我”。
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孩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
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了男孩母亲整个事情的过程:
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
男孩的母亲在听完整个过程后,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抱着儿子就走。
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来很高兴,搂着自己的妈妈又亲又抱。看得出来,女孩很喜欢妈妈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第二个案例是一位妈妈分享的自己在德国的真实故事。
有一次,在室外的公共免费游戏场地上,我刚把孩子抱上秋千不到10秒钟,就从远处跑来两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她们非常有礼貌地问我:“可不可以让我们也荡一荡秋千?”
在那两个女孩期盼的目光下,我开始劝才荡了一分钟的女儿把秋千让出来。
最后,女儿极不情愿地被我抱下了秋千。我还在试图开导她:“我们可以去滑滑梯啊!等下再来荡秋千。”
令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
那两个小女孩其中的一个又去了我们旁边的秋千,问一位孩子的爸爸同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也荡一荡秋千吗?”
结果那个爸爸说:“我们也是才来的,等我们荡完了你可以荡哦。”
我当时听到这个德国爸爸的回答,心里感到非常震撼!原来是可以拒绝别人的!是可以说不的!
我为什么不敢?我为什么要觉得不好意思?我为什么要牺牲女儿的快乐去取悦别人?
这位德国爸爸的回应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权利意识和教育方式。
看到这里,有没有想过过我们总是在教孩子照顾别人的感受,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教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些年“孩子伤害孩子”的新闻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们也是心中惶惶,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孩子在遭人欺负时,不敢反击或者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天生的性格原因,也有后天教育不足的因素存在。
有一句话这样说:“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身为家长,我们不可能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但是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被攻击时下意识退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权利的界限在哪里。
父母在平时的引导中,可以多传递自我权利的意识,强化孩子的权利意识,比如告诉他:
玩具是你的,你有权利决定要不要给别人玩。
身体是你的,不要让其他人随意触摸和侵犯。
再来,教孩子使用严肃警告的言语,也是能达到震慑的效果的,特别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孩子不好惹」。
比如:
住手!不许你这样!这是我的玩具!
你走开!你再推我我就生气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说不利索的时候,尖叫或吼两声也可以的。
如果语言威慑没用,适时出手地反击是可以被允许的,但要「打得过才行」,最推荐的反击行为,就是——推。
推打人的孩子,让他停止攻击行为。
告诉孩子择情还击,逃跑也没错,当然,逃跑也是英雄,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还击时,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分寸,哪些地方不能打;当孩子不还手时,我们需要了解他不还手的原因。
不要觉得他吃亏了没用,而是接纳他的情绪,告诉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
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体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铠甲,让他们无处可攻;
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但也不让人受伤。
最后有效停止被欺负的行为除了反击外,借助外力帮忙也是很有用的。
你可以教孩子及时求助老师或父母,甚至或者对方孩子的家长,这个时候,能顺畅地表达就很重要。
家长可以在家里进行场景模拟,通过玩游戏或者绘本阅读的方式,和孩子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他面对攻击时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处理地好,父母记得要给孩子及时鼓励和认同。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当你的孩子被欺负了,请记住你是他的依靠,是最坚固的堡垒。你站在他身后,他才有勇气去反抗所有不公正的待遇。
唠叨完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