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
一直都觉得小说拍成电影之后会少很多味道。尤其是先看小说再看电影。关于归来这部电影,在知道它是翻拍了陆犯焉识之后可能本能的不是那么想去看,但是影评之类的都很推崇,所以今天就看了看。
以前看了陆犯焉识这本书,清楚的记得故事带给我的感受。因为全书的渗透简直太震撼。电影是从他第一次逃跑开始,但大概不太能体会他们的心情。
年轻的陆焉识,就像那个年代很多才子一样,帅气多金,大方精致,才气过人,留洋读书,观念开放,风流倜傥,精通多种语言,在大学里当教授。他不愿意被束缚,不愿意回家,不愿意糟蹋学问。但他就算不愿受到恩娘的为难,就算不愿面对不是自己做主娶回来的妻子,他也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责任。陆焉识从始至终不愿意让任何人为难,只是为难自己。
他对于婉瑜来说是神,自始至终都是。神还是要保持一段距离。年轻的焉识不能体会年轻的婉瑜的美,对婉瑜的一切爱他只有在戈壁上受折磨的时候才发现。婉瑜对于丈夫给的一切,对于恩娘给的一切,都知足的接受着。她没有奢求什么,依然做着自己该做的,爱自己的丈夫,学着打理好这个家。
可能我是无法真切的体会流放的生活。陆焉识从枪毙到缓死再到后来的无期。开始的他还有着书生的那份愤怒,但我为鱼肉的情形他不得不为了活下去,活着去见婉瑜而低头。浪子回头金不换。真的。他这个老犯人还千方百计甚至死都可以的去看了小女儿的演出。所以他能再回来的时候我真的都很激动吧。
两人之间最多的是信。所以婉瑜看到公函的时候就如同又看到给自己的信。日日盼。焉识把自己这么多年想说未说得话,自己没有婉瑜时候的经历,都想全盘对婉瑜说完。他把这些信写在脑子里,他脑子里是有个殿堂的,装着一切。还想告诉她,自己在重庆有过外遇,虽然邓指不让他把这件事说出来。但是对于焉识来说,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婉瑜。
婉瑜把对丈夫的爱放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有多热烈。陆焉识这三个字从见他第一面起就深深的刻进婉瑜灵魂里了,所以她只为这三个字活着。她在失忆症之后更加不避讳爱焉识之深。不顾儿子女儿的反对声想和焉识复婚,跟焉识一起,也要挣脱这一辈子所有对自己的束缚了,只是专心的享受焉识在旁边的幸福。也在焉识的怀中离开。
虽然看电影只在开头火车站的桥段哭了,但是看书的时候真的哭了很多很多次。在陆焉识拼命去看女儿演出路上差点死掉但他如愿以偿的时候,在他为了怕梁葫芦死掉也怕自己暴露而拼命拉住马的时候,在他要时刻提防被自己想要定义为患难之交的人的枪子儿的时候,在他第一次逃跑跟在婉瑜后面不敢认的时候,在他看完婉瑜一眼觉得死而无憾就去自首的时候,在他给婉瑜写那些信的时候,在他给婉瑜写离婚协议书的时候,在他回来之后婉瑜护着他不让人指责的时候。每一次画面只要想到都会觉得很感动。
我现在想,以前总觉得电影不丰富,不够具体,刻画人物不够透彻,现在想这种从小说来的电影可能更大的作用是让我想起这个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