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有阶段性的变化和重复,就像历史的演变,但百变不离其中。
小时候,想得少,做的多;想的直接,要的了当;想的简单,得到也快。
长大些,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展翅飞翔。想的多,错的多;想的直接,要的直接;想的简单,得的简单。
三十而立,回望过去,一切都在匆匆中结束。似乎想与不想、要与不要都像近日的晨雾,吹不散也拨不开。
那会,你要吃苹果,手指着有人就削好递手上,尝在嘴里,甜到心头;后来,你要吃就得自己洗、自己削,吃得也是开心满足;现在,哪怕一个个的苹果长得饱满结实,也勾不起动手去拿的欲望,果真要吃,咬上一口味蕾也不太会享受爽脆多汁的刺激。
常说“知足常乐”,小孩是最幸福的,也是人出生到死亡这段路上最能感受幸福的时刻。
想要什么用嘴说、用哭央求或示弱、用扭头跺脚表生气,给上一句好听话、送上一颗小糖立马乐开了花。
乐不思蜀形容小孩满足的瞬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后来,我们的要求、想法越来越多,别人对你的期盼也越来越高。岁月好像一只大口袋,时不时装走些笑和哭、快乐和忧伤,多出些漠然在脸上。岁月无情在身体上,也在思想上。可,有时候,想未必能想出结果,反而庸人自扰。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我们有大脑,我们有思考的能力,所以成为了高等动物。这是事实也很讽刺,好的思考开花结果,不好的带人进入深渊、无力挣扎,倘若仍不以为然,真是急死了太监。
人的好坏是无法得出统一评价的。
每个人活着就像一个容器,从出生那刻就开始收纳信息,所以开悟之人通常劝慰:放下。这不是人人能够做到,或是时时可以做到的,好些人临死还在拼命抓东西往容器里放,连魂魄都不得安宁。 圣贤人句句是真,人人也点头称是,可难在行(这好像有一首歌)。
小朋友被教育说要学会分享,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分享。当递给别人这份分享时,他(她)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迫于“道理”或是你的认可。我拿成年人的一件事儿来比较,你们或许会取笑这类比的不合理,那么还是希望你听听:
宝贝手中的布娃娃,如同你的配偶;你告诉宝贝把布娃娃给姐姐玩一会儿,而我也希望你今晚把老公让给我,陪一晚;当宝贝哭闹不肯,你也恶狠狠地说对方是狐狸精;随后,你指责宝贝不懂事,那么我能否也骂你小心眼呢?
肯定有人会说这是道德问题,两者不在同一层面,何来的胡说八道。那么,你如何确定布娃娃在宝贝心中的价值不等同于你老公对你而言的唯一性呢?
很多时候,家里放着一样玩意,别人没说要时不以为然、不珍惜,等到要被拿走时,觉得这是“我的”,我还要用的。是不是很可笑?
若能将过不了心坎的事儿套在这上头,分分钟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我们应该做回小孩,但不是做老小孩。小孩简单、善良(动机单一、明确,收放自如不做作);而老小孩却像披着羊皮的狼,故作轻松,又或是任性、放纵当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