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的主题是“宇宙能量就是你的靠山”。
在这一课里,作者主要讲的是如何突破他人对自我的限制和束缚,以及如何建立信心。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位“内在造物主”,但我们却没有把这位“神”当回事,认为即使有了这位“神”的帮忙,我们也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这一课,作者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树立对“神”的信心,以及如何坦然接受“神”对我们的恩赐。
冥冥之中有股力量,陪着我们缓慢而坚定地努力,清理看问题方式的残骸,摸清我们真正期待的愿景,学着接受任何能为那份愿景提供小小的神启的源头。然后在某一天,唰的一下,奇迹就会出现!这一幻想中的场景一下子就呈现在你眼前。换句话说,去祈祷你会赶上这班公共汽车,然后尽你所能地快速奔跑吧!
所以,你看,“神”确实会帮助我们实现梦想。但前提是,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快速奔跑。
我忽然想起自己以前读《心经》时读到的一句经文:“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虽然我是佛教徒,但在以前,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信佛的人在遭到困难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会念诵佛菩萨的名号,祈求庇佑。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念诵似乎对当下的困境并无任何帮助。后来,在某些身心饱受煎熬的时刻,我也曾不由自主地念诵经文。而当我念诵那些佛菩萨的名号和经文时,内心的痛苦似乎真的有减轻了一些。那时,我才明白,念诵并不是希望佛菩萨能对我当下的困境有所帮助,更多的是缓解我内心的苦痛。心无挂碍,才能无恐怖。我们的心太脆弱了,任何一点恐慌、忧虑和惊惧,都能让它出于不安的状态中。而念诵佛号能让我的心攀附住一个稳固的依靠,远离不安和恐怖。而当我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后,头脑才能清醒,也才更能想办法去解决当下的问题。难怪佛经《普门品》里说,任何时候,当我们处于困厄中时,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来救苦拔难。并不是说菩萨会像神话里说的那样直接将我们带离困厄,而是说通过念诵菩萨名号,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一处,心思澄明,从而脱离困厄。
《金刚经》里有一句经文——“断疑生信”,在我看来和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宇宙能量是我们的创作源泉”类似。只有我们从心底真正树立起对“心中的神”的信心,我们的“神”才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力量,引领我们走上正途。“我们必须学着跟随这流动,让这股流动随意显现,而不是勉强它听从我们的意愿的驱遣。”
这一课里还提到一个词——“美德陷阱”,是说“很多人都把对自己的剥削当成一种美德,他们会为了当‘好人’而伤害自己”。这种虚假的美德十分具有诱惑力,因为我们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而积极地尽量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周道,而且努力变得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我们还想待人慷慨、做事干练、多见世面。然而,有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别人看到我们在这里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在这里,还是假装在这里,而我们的心已经躲到了别处?
最初读到“美德陷阱”时,我并无太大感受,直到昨天在写验收时,遇到了一个问题:“你是否已经开始喜欢上写晨间笔记?即使只有一点点也算。”我以为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喜欢上了写晨间日记,而当我准备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答案是“并没有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每天要手写三页晨间日记是一件很累的事。尽管我一天天坚持了下来,但那不过是在完成任务,甚至有时单纯只为了把三页纸铺满。既然我不喜欢,为什么要去做?因为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坚持写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与其他共读的小伙伴一样,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懒惰。那么,这是否是“美德陷阱”的一种呢?
这时,我突然发现,其他诸如运动、写作、阅读之类的事,是否都是如此?或许我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自讨苦吃”的事儿,但我仍持续地在做,原因就在于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惰性,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努力的”“认真的”“励志的”“正能量的”,哪怕在最绝望混乱的时候,我仍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因为我沉迷于那些来自他人的赞美和夸奖。啊,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真的很丧。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人类本能地贪恋舒适区而厌恶奋斗和努力的辛劳,所以我身上这种“厌恶”与“坚持”的矛盾其实也正体现了理性的超我对感性的本我的约束吧?毕竟,懒散放任的那个自己,其实也不会被我喜欢啊。
关于“晨间日记”,昨晚在和小伙伴们讨论时,我忽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求我们要每日手写三页纸。手写的速度远远慢于电脑和手机的记录,更慢于思维流动的速度,有助于我们梳理和关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流动。我在写晨间日记的过程中,有好几次都发现自己写漏了字,意识已经跑很远了,手中的笔还在后面慢慢追赶,回过神来才发现笔下的文字有所脱落。这就逼迫我不得不让自己的思维速度慢下来,好使手中的笔能够跟得上。于是,对于一个问题就会想得更多一点,也更深一点。
只有听清了自己的内心想要说的话,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