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的商人克分两类型,一种是金钱型商人。金钱型商人仅仅将商品作为获利的工具与筹码;另外一种是艺术型商人,艺术型商人在追求利润之外,懂得将其商品和销售行为本身当成一种艺术看待。
2
为什么文字作品需要达到一定的篇幅与字数,才更有可能深入读者心灵深处,起到作者期望的效果?这也许是因为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管是偏理性的作品还是偏感性的作品,无时无刻有着自己情绪的参与。但人的注意力、同理心和共情程度等,无一不是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人的情绪从分散到聚集,从平和到热烈,又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预热和加温。在某种意义上,作品的长度就是给达到一定的预热与加温时间创造条件。
3
在少数发达福利国家,有些上班族的收入还没有失业者领到的救济金多,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如果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我觉得并非没有这样的可能,并且也没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吸引人们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除了人们眼前的收入与获得外,还有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为什么读书非但不能挣钱,还要交学费呢?这是因为读书给予人们对于未来的良好预期。
所以人们可以从以上的角度思考,是赋闲在家,每月领取救济金的人较有前途?还是外出工作,在某些具有技术含量岗位从事劳动,并有机会在劳动中继续学习的人相对更有前途一些?有点头脑的人,不用我更多提示自己就能给出答案。
总之,如果人的付出能够满足他人的各种需求,那么他就能够有所收获;反之,人的付出无法满足他人的需求,并且他对他人的需求大于他所能够的给予,那么他就需要用牺牲自己的一些收获作为补偿。
4
世界上有两种邪恶,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邪恶,这种邪恶让人一目了然,一眼就能洞穿,所以能够提前做出预防。另一种邪恶是经过改头换面与乔装打扮的邪恶,这种邪恶会以善良的名义出场,并且常常施展着“为了你好”的话术。对于这种邪恶,人们有时防不胜防。
5
在人的一生中,不必一味地和他人进行比较。那样的话,山外青山楼外楼,容易让人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和成果不知珍惜。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学会跟自己的过去与昨天进行比较。这样的话,人就会为自己每天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也会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珍惜自己拥有的思想、知识、经历与美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对自己进行持续改进,以取得新的进步。
6
让人改变命运的不是命运本身,而是理念和思想的力量。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典书籍和文字,正是人类不朽理念与思想的矿藏,读懂吃透的话,可以让人内心变得澄明,精神得到智慧的涵养,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7
缺乏基本物质条件的爱无法牢固和长久,但是一味地将物质置于身体和精神之上的爱也是肤浅和摇晃的。
健康的爱是爱对方的智慧、思想、身体、魅力与气质。是双方的相互吸引、意气相投甚至心心相印。
理想之爱是爱对方健美的身体和健全的思想。
8
有太多匮乏的人,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有损于爱的关系。太过自卑的人,也无法取得他人的信任,更无法获得平等和完整的爱。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平等完整的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熟悉自己,在此基础上,使得自己变得充盈和自信起来。
9
和那些基本需求未能满足,还在为衣食住行等打拼的人讲大道理,往往会事倍功半。
试想,一位饿了几天,饥寒交迫的人,你让他遵纪守法,或者具有爱心,他哪里会听得进去?这样的人,看到别人桌子上有一块面包,他会尊重他人的产权,战胜自己的食欲吗?对于如此处境悲惨的人,最好先跟他讲小道理,讲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长处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
对于一位基本安全没有得到保障的人,你让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对于这样处境的人,也最好先跟他讲小道理,讲讲如何摆脱自己不安全的环境,如何练好防身的功夫,或者如何掌握法律知识,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等等。
当然,大道理也不全是对上述的不幸者毫无用处,因为格局小的穷人,和格局大一点的穷人,尽管他们的起跑线相同,但是其最终的命运会有天壤之别。只是大道理一时难以救急。基本需求未能满足的人,跟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并有所保障的人,他们对于事物价值的评估和价值度的排序也常常是不一样的。穷人的第一需求是吃饱肚子,“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吃饱了肚子,才有闲情逸致,才能投入地仰望星空。
在穷人面前可以谈谈格局,但是不要奢谈情调与格调。
10
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强制”,是“尊重他人权利”,所以自由应该先从不受强制、少受强制以及尊重他人权利做起。
11
人不是神仙,世上似乎还没有出现可以解释一切的科学理论,正如波普尔说指出,有被证伪的可能性的学问才叫科学。然而科学毕竟为世界创造了今天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还是应该尊重科学。
一切理论、理念和优秀者都是从矮子中挑选出的长子,也都是新的长子不断涌现的事实。缺陷是世界的常态,没有缺陷,人就没有进步和改善的动力,那些眼睛里容不下事物的缺陷,或者不知道缺陷可以不断改进的人,要么是愤世嫉俗的文青,要么是破罐子破摔的悲观者,他们仅仅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12
“能量守恒”,“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光线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等是科学叙述,因为它们都有被证伪和不被证伪的可能。“人死后要进天堂或地狱”是非科学叙述,是玄学,因为这种叙述在世界上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13
世界是确定的吗?量子物理学告诉人们,在微观领域,世界并非百分百地确定,至多也是在概率论意义上的“确定”或可以被把握。
在微观世界中,量子的状态取决于观察者,人的所见并非所是,人无法原样拷贝物自体本身的模样。
宏观世界之所以给人以确定的感觉和经验,那是因为在微观世界中那些不确定的细微像素,都被粗糙的人眼和人的感官给抹去界限了。那些微观世界中的变化和动荡,都被人的宏观时间尺度给一一省略了。
14
做学问和待人处事有两大危险,一是不分是非。张三也对,李四也对,王五也对。八面玲珑,哗众取宠,投机取巧。二是彻底的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好的就件件正确,坏的就样样错误。并且在一些真实的证据中,添油加醋加上伪证据,夸大其事,故意将事态和打击面扩大化,杀人诛心。不知事物有很多中间地带,不懂得就事论事。上述作派都是见利忘义,功利心过盛,思维懒惰加无知无畏的表现。
15
对于有些感性泛滥,理性贫乏的公号推文,只需当做听或唱一次歌,观或跳一场舞就可以了。这充其量仅仅是一次沉闷生活中必要的宣泄。如果谁去较真,被感动得涕泪横流,心灵受到撼动,那就是格局太低,和巨婴没有什么区别。
大部分真知都是在清新淡泊,优游自若,甚至是被一些人看来是有些冷若冰霜和枯燥乏味的叙述中,一分一分地植入人心的。
在这个世界上,谬误和骗局常常需要虚张声势,需要祭出各种花言巧语,使用各种各样的煽情让人落入圈套,相比之下,真知只需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只需静水深流与虚怀若谷。
16
这个世界上,总是需要有无数的人去从事与扮演各种角色。有人专门种田,有人专门务工,有人专门创办实业,有人专门扛枪,有人专门从政,有人专门经商,有人专门做学问,有人专门恐吓威胁,有人专门治病救人,有人专门做心理医生,有人专门熬心灵鸡汤,替人们做精神按摩,或者将人慢慢催眠,也有人同时做着上述事情中的两件或者数件。人们常常因为从事与扮演的角色,因为自己的入戏太深,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慢慢地忘却了自己,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的特质。从此意义上说,成人们都是演出的敬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