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观看《血战钢锯岭》应该也有一年了吧,这部电影在我印象里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在观看时被打动,一直直到今天依旧记忆深刻的电影了,最近闲来无事,想写写影评,脑袋里电光火石之间便想好拿这部电影“开刀”。当然,我今天又重温了一遍。
曾经有个朋友问过我:“美国这个国家为什么这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呢?”我当时嗤之以鼻:“这很正常啊,你想一想,美国电影里全是拯救世界的英雄角色,你看多了耳濡目染,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崇拜呀, 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应该也差不多被‘洗脑’了吧。”见他不说话,我又接着说:“不过这些改编的故事都太过虚幻和铺满神话色彩了,我觉得推崇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没什么实际的意义。”的确,那个时候我对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存在狭隘的偏见的,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的话,建议认真看看这一部改变了我想法的电影。
这部电影改编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一场战役--太平洋战争的冲绳岛之战,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的父亲是一位一战幸存下来的老兵,却在战役中失去了亲密战友,并且变得脾气暴躁, 终日酗酒。而母亲则是一位知情达理,为了家庭心甘情愿付出的女人。他的父亲极力反对他和他哥哥去参军,不过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他们先后踏上战场的道路,这一点,也从侧面表现出在那个年代里每个男人心中都将为祖国效力视为一件无上光荣的事。
在参军之前,德斯蒙德偶然邂逅了一段美妙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个医院里一个女护士:多萝西。并主动借献血的机会和她说话。很快,德斯蒙德第二次去找多萝西时便毫不隐晦表达了爱慕之意:
”自从被你扎了一针,我的心就一直在狂跳, 每次一想到你它就跳得更快了。”不得不说,这种直接奔放却撩人的表白方式与男主一张略显稚嫩的面孔形成的反差还是为这部电影关于爱情部分的塑造加分了的,男主对多萝西一见钟情,让人看到爱情发生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和最纯真的美好。
《血战钢锯岭》里除了甜蜜爱情,影片另外两个字更加突出:”信仰“。信仰是缥缈的,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一个信仰坚不可摧的人也是可怕的,这部电影在描述男主角在军队时,编剧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难题:当信仰与现实冲突,当信仰与战争违背,当信仰被人质疑不断接受考验的时候,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德斯蒙德选择了坚持!他的信仰里有六个字:不杀人,只救人。他选择当医务兵,并且因为不愿意碰枪,无法完成考核任务,不能请假回家去履行与多萝西的婚约,接着他又被送到军事法庭;不过同样也是因为坚持信仰,他最后才能救那么多的战友,甚至是敌军。影片向观众传递了信仰的力量,点燃了大部分观众心中的信念和共鸣,这也是这部电影评分这么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最加分的还是在战斗场景的刻画里,当然这也是本片的重头戏和最感人的地方。在男主和战友们第一次踏入战场时,在气氛的渲染方面虽然镜头少的可怜,不过还是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试想一下,一群训练没多久的军队菜鸟,看着卡车上载满自己同胞的血淋淋的尸体从旁边驶过,并且长官指着尸体说:你们就是要接替他们去战斗的!光是想想就觉得不寒而栗,影片仅仅用了几个画面便勾勒出这场战争的残酷一面了,不得不称赞。 一部战争题材的剧,个人愚见,若能给观众的感受是很真实的,那么我觉得一定值得看一下。我也看过不少战争片,国内的,国外的,但是《血战钢锯岭》给我的感觉最真实,最震撼。这部剧和大多数国产战争片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敌军都是日本军。在许多国产剧里不堪一击的日军在这部电影里一个个都是战斗力爆表、让美军七次强攻都占领不下钢锯岭的无畏勇士。这种有血有肉,残酷绝望的战斗画面,自然比尿点无数的抗日神剧更加富有冲击性。
这部电影讲了这么多,最核心的还是要通过激烈残酷的战争来还原德斯蒙德在几十年前创下的伟大事迹。故事的末尾,在将受伤的士兵一个接一个运输回安全地面时,他其实已经精疲力尽了,可是还是坚持着救人,“上帝,求求你, 让我再救一个。”这一句话在一分钟内至少说了六次,而结果是男主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救下了包括几个受伤的敌军在内的75人(这只是电影给出的数字,有的说法是说救了一百多个),不禁让人动容,让人泪目。。
最后,这部影片在选角色方面做的也非常好,男主给人的形象是一个看似瘦瘦弱弱,斯文胆小的青年,但是最终却能做出如此壮举,与这部电影想传递给观众的理念非常契合:一个瘦弱不禁的人,依靠强大信仰,抒写了一篇叹为观止的孤胆英雄事迹。我看到了脆弱的身体里蕴藏的信仰和善良的力量,而这两种力量,都是不能被低估的。
影片的结尾是,男主不光活下来了,而且激励着战士们一鼓作气最终拿下了钢锯岭。这部电影将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有血有肉,情节饱满,大抵上我找不到吐槽的地方,看完以后我不仅仅是对德斯蒙德充满了敬意,还隐隐约约领悟到一种精神——即使没有处在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善良和信仰,因为这样的人,即使平凡,却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