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语》
系统正见:《习主席:论农村文化建设》《家道传承》《次第花开》。
发心:做一名基本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
正见:正己化人。
感悟: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大红灯笼挂起来,对联贴起来。
春节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习俗之一,它意味着过年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把春联贴在门上,既增加了喜庆色彩,又预示着辞旧迎新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说起春联,历史悠久,其实最早的春联是桃符,秦汉时期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的桃符,就是把传说中降鬼大神的名字,分别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两边,用来驱鬼压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节贴对联的真实写照。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并一直延续至今。
往年孩子们在家时,贴对联都是他们的事情。但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孩子们都没有回来,所以贴对联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和爱人的身上。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春节不像以前那么重视了,再加上各地禁放烟花爆竹,仿佛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以前每到贴春联的时候,树上贴个树木兴旺,床边是身体健康,院子里来个满院清香,梯子上步步高升,猪圈里六畜兴旺等等一大堆,甚至我们家的牛角上也被贴上了大红的对联,让辛苦了一年的动物也跟着热闹热闹。如今,随着年味的变淡,好多人家就只在大门上和上屋门上贴对联,其他的内容都越来越少了。这反而减轻了贴对联的繁琐。
我拿起一幅对联,却分不清上下联,请教爱人,他说:“对联都是讲究平仄压韵的,大多数的对联上联的第一个字都是仄声(三、四声),下联都是平声(一、二声)。”我一听,这还不简单,于是,看到第一个字是仄声,就确定是上联。是平声的,就确定是下联。但贴着贴着,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时候,明明第一个字是平声,但爱人却把他作为了上联,我感到很奇怪。就赶紧纠错:“你贴错了,第一个字是‘千’字,是平声,你怎么把它当上联呢?”爱人说:“傻瓜,我说的是看倒数第一个字呀。”,没文化,真可怕。原来,分上下联不是看春联的第一个字,而是看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没想到,自己刚才一直拿正数第一个字做标准,竟然歪打正着也贴对了几副呢。分清了上下联,接下来就是把上下联贴在门框的两边,我想:中国的书法一般都是从右边念起,那么上联一定是贴在门框的右边,下联一定是贴在门框的左边,这样贴了几副,爱人忽然告诉我又贴错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上联都在门的右边,还要看横批的写法,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写的,那么上联就贴在门框的右边,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右写的,那么上联就要贴在门框的左边。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真的是人不学,不知道呀,没想到一副小小的春联,还蕴含着这么多的知识呢。小春联,大学问,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真是长知识了!
连续贴到下午时分,该挂门口的两对大灯笼了。撑开灯笼。搬来高高的梯子,换掉去年的灯泡,安上刚买的,开关一按,几道柔和的红光一下子把新年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站在门口向西望去,家家门口明灯高悬,配上红红的春联,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没有繁荣昌盛的祖国,怎么有幸福和谐的家。我们家的房顶上装了两根旗杆,每年都要在除夕这天升起国旗。去年的国旗,是婆婆亲手缝制的,今年的国旗是公公买回来的,小心翼翼地取下去年的旧旗,打开崭新的国旗,再庄重地升起国旗,任由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祈愿着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想想我们的国家真的太不容易了,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用多少人的无怨付出与紧密配合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创造奇迹,在内忧外患的政治舞台上忍辱负重艰难前进……
崔卫平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做为一个普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心存家国,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奉献社会,才不愧对我们的祖国。祈愿在新的一年里,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