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不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清。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汙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解读:“道”为何物?老子并没有明确说出,也没法说出,因为世间之“道”是层层递进的,由于人类自身及所处自然环境的局限性,人在某一时段的认知是有其自身局限的,这个局限性以外的“道”是人无法认知的,我们唯一能认知的终极“道”是“道之存在”。虽然如此,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的指导,只需采用相应层级的“道”即可,无需更高层级的“道”,比如,我们写字时,只需知道怎么握笔、怎么写字即可,并不需要知道墨水是有哪些物质组成,我们处理一件事情时,也只会优先以某一个原则为基准,而不会沿着该原则一路往回追溯。这是本章所讲述的第一层含义,除此之外,本章也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道理:“道”是不定的,因为更高层次的“道”在不同场景、不同事物上会有不同表现,我们为了方便生活往往会优先采用低层次的形式化的道来代替高层次的道,如果不能领悟出低层次的道仅是高层次道的简化,我们往往会拘泥于低层次的道,而忘记高层次的道,最终流于形式化。
比如,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应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只是一种达成上述目标的工具而已,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往往我们很多人会忘了目标,流于形式,纠结所谓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等,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能使社会实现更长期的稳定、使人民获得持续的发展。社会文化也是如此,不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思想,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这些文化思想的目的是使人民更好地看待世界、使人民实现更好地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没必要拘泥于文化的形式,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思想。
正因为所有事物都有一个“道”在背后作为支撑,一切表象化、形式化的规则都是“道”在某一个特定场景下的现象而已,所以“道”才会“渊兮似万物之宗”,我们也要学会时刻从“道”出发,从底层逻辑出发思考事物、看待事物,才能确保“冲而用之或不盈”、“湛兮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