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并不是将自身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当中,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疑难。
常常会听到高年级的教师抱怨班里好些学生跟不上学业,与及格线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学习,在低年级阶段没有掌握学习的能力,一旦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加大,他们就无法理解,进而会产生害怕学习的心理,甚至厌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因此,低年级教师应仔细地研究每个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刚走上教育漫漫长路的新教师,能够在书中看到如此具体而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甚是感恩。若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主动思考的能力,就不用担心学生在学业上落后,这于学生,于老师而言,都是极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并且这一目标应当在三年级时就教会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不然也不会频频出现上到高年级就落后的学生。于我而言,要做到“授之以渔”,除了在教学上贯之以培养阅读与思考能力的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言传身教。还记得刚给孩子们上写作课,书上有一篇50字左右的必背范文,孩子们一听需要背诵立刻垂头丧气。后来在课上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范文拆分给孩子们复述了一遍,并向孩子承诺,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大家再试着背出来。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纷纷起哄,就在孩子们的起哄中我一字不漏地把范文背了出来,等孩子们反应过来课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以后,每一次写作课,学生都根据课上老师的分析与拆分,主动要求把课本里面的范文背诵下来,并在每次的写作测验中运用其中的亮点句型,这让初为人师的我感动不已,也着实感受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希望自己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始终言传身教,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