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鹤,焦点解决讲师一期班,心理咨询师,成长分享第1186天,坚持运动第61天(2019.5.31星期五)
“迷信”就是“迷失了”,是你已经处于迷失当中而又坚信某种东西,这种“坚信”不仅执迷不悟,而且死心塌地。
“迷信”是人类自带的一种“认知障碍”
人为什么会产生迷信而且执迷不悟呢?你一次次祈祷都无果,但你还是相信,因为你的“贪欲和懒惰”始终没有去掉——你没有割除这两样东西,你的迷信就没办法割除。
而造成迷信的还有一个机制——信息确认谬误,或者,数据确认谬误。当你已经隐含了一个判断和期望的时候,就会形成两股力量:
过滤跟这个判断和期望矛盾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主动收集、吸纳跟你的判断和期望看上去有点关系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过程你都是意识不到的——你获得的这个判断完全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这也是跟“阑尾”差不多——自带而不自知。
“贪婪和懒惰”很难被消除
你看到的是“你希望看到的”,你相信的是“你已经相信的”,你听到的是“你特别希望听到的”——这是一个自我闭环、自产自销而不自知的过程。如果不把这个机制割除,迷信就没办法消除。
但严格地说,我们很难消除这个机制: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摆脱不了贪婪。
小松鼠不停地收集橡子和松子,因为它有一种强烈的恐惧,这种恐惧驱使了它的收集和囤积行为——这里遵守的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模式“多多益善”,或者就是“贪婪”。同样,“懒惰”、“好逸恶劳”是人性,也是兽性,动植物都有这样一个特性。
任何一个机制,任何一个下沉到基因的习惯,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形成的,但是,它不仅会在特定的场景下发作,也会在诸多场景里都发作。
“贪婪和懒惰”作为一种风险防范措施,在消除恐惧、节省能量和资源这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和欲望支配下,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这种合理性依赖于特定的场景,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种超越场景无节制发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