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有个普遍的观点:情商高的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通过观察他人来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情商这个概念最早得以广泛的传播得益于1995年Daniel Goleman《情商》这本书的热卖。
关于情商,人们普遍有两个假设:
人们能通过肢体动作、面部神情来判断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就好像我们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一般。
我们的情绪都是通过外部环境触发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过了一些年的发展,情商的研究进展如何?我们过去对于情商的认知是否有所改变?
脑神经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多了一种工具,而这工具更加客观的告诉我们大脑发生了那些变化,其中磁共振的脑功能成像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这些观察下,我们过去认为的两个假设其实都是被推翻的。
肢体动作、面部神情是否真实反映情绪?
我们看到这个表情的时候,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伤心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小孩子也许不会掩盖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开心就大哭大闹,但随着我们成熟起来,学会了掩盖,即便不开心,我们也可以笑,是开心的笑了还是难过的笑了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鉴别。
肢体动作、面部神情的考量来自于神经电位的变化,尤其是肌肉电位的变化会让我们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情绪也是可以引发相同的肌肉电位,我们难过得哭了和开心的哭了,都是引发了相同的肌肉电位,结果都是泪腺打开了。
也就是说肢体动作、面部神情并没有良好的反映我们的情绪,我们过去的认知并不正确。
通过理性控制我们的情绪
我们通过理性控制我们的情绪,不少文章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分成几层,最里面的是内核,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原始大脑,都是一些生存的基本反映,例如看见凶猛动物拔腿就跑,被东西刺伤会缩手等,不仅在人身上,很多爬行动物也同样具备这些反应,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后面进化过程中有了大脑皮层。
外层大脑能思考,如果我们的外层大脑经过锻炼,完全是可以通过理性来控制情绪,外层控制内层,这就是非常流行的三重脑假说,1950流行后就没有衰弱过。
通过现代科技的进展,我们得知大脑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动作需要各个部位的整体协助才能完成,也是一个反射弧的工作过程。
过去三重脑的假说只是个假说,不仅如此,我们曾经听说的大脑的其实只被开发了10%,还有很多潜能没有被开发出来,这样的说法同样也被现代神经学所推翻,我们身体的器官没有多余的,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承担的人体的生命活动。
过于的两种假设都给推翻了,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确实就是在相处和情绪感知方面比较厉害?
现代科学给出了一个专有的名词来说明这种现象:
情感粒度指数
情感粒度指数就是一个人情感感知的细腻程度,同样是伤心,每个人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伤心是个大方向,往下细分的我们发现还有悲伤、哀痛、痛心、难过、难受、忧伤等,这些词我们又是否能仔细体会其中的区别?
如果能,那说明你是个感情粒度指数高的人,能够区分这些感情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别,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你也能很容易感知这些情绪,当某人表现出某种情绪的时候,你能切身体会,尽管对方有可能是难过的,假装笑了,你也能发现,因为这个笑跟你感情词汇中不相符,这也就不难想象有些人即便在对方掩盖的情况下还能发现。
如果不能,说明我们情绪中相对是比较单一的,如同孩子一般,除了开心的哈哈大笑就是难过的哭闹,俗话说的神经很大条,没有办法感知情感的细腻差别。
成长了,情绪的变化也变得细腻起来,都说姜还是老的辣,大概就是一个人经历多了,很多情绪也相应的体会过了,能感受其中的差别,当人有相似的情绪出现也就能发现,能很好的切入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既然如此,怎么样能提高我们的感情粒度吗?
学习新的情绪语言
学习外语
学习新的情绪语言是丰富我们的情绪的过程,本来我们成长的过程就会经历很多,这些经历会带了情绪的变化并且丰富我们的情绪,多经历多接触就成了不错的建议。
其次就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例如刚才提到的伤心,有这么多相似的词汇,查字典也好问人也好,辨别其中的差异,我们生活中的情绪也得到了细致的归类,当有相关的场景触发,也触发了我们对这个词的深刻理解。
学习外语除了交流,还能提高我们的情感粒度指数,不同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情感冲突需要我们的理解,其次,外语中的一个词汇在我们中文并没有相应的词汇能够合适的表达的时候,那么这个情绪外语词汇是新的,理解外语的过程也成了提高情感粒度的过程。
关于情商,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认知并不正确,而且情感粒度指数是可以提高的,情商低的不必气馁,逐渐成长。
真正情商高的人反而是最能感受自己情绪的人,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