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社会政治背景---分析满汉文化以及生产力之间的差距,清政权入关后,如何实行满汉服饰文化之间的融合。
壹、满汉服饰文化差异
(1)满族服饰文化特征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长期生活在东北黑山白水之间,以游牧生活为主。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具有显著的游牧民族特征,与汉族的服饰有极大的差异。清王朝入关之初,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明朝的服饰制度,于是八旗服饰也随之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广大的中原地区。
(2)汉族服饰文化特征
汉族的服饰文化始于商周,一脉相承, 具有极其深厚的服饰文化积淀。满族入关之 初,坚持服饰旧制,因而激化的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贰、清初民族矛盾
1644年满族入关之初,顺治王朝实行了残酷的镇压政策,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强硬措施推行剃发、梳辫。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坚决抵抗。清初,颁发的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称之为金钱鼠尾,大于一钱的要处死。(我们通常看到的辫发是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汉人讲究的是“发之肌肤受之父母”对于金钱鼠尾是绝不可接受的。
叁、入关政策调整
康熙皇帝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看到单凭野蛮落后的方式去统治中原,不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是破坏了汉族已经达到的比较先进的生产关系。为了缓和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激烈矛盾,下令停止圈地,免除三饷加派等,后逐渐的形成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十从十不从”,其中多条与服饰有关。主要内容有: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所谓从就是随满俗,不从就是保留汉俗。
清乾隆年间,皇帝实行了--乾隆改制,从乾隆年间所定冠服制度及清帝服饰的演变来看, 开始大量沿用了明代的旧制。如作为皇帝礼服的重要标志十二章,就是按照明代帝服规定的,只是把位置改变了一下。乾隆帝把这种沿袭解释成为遵循古礼,但这种古礼并不是满族的祖制。其中也包括清代官服。明代官府中的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基本规制也都得以完全的保留。
从故宫典藏的郎世宁所绘制的《弘历观画图》看, 乾隆皇帝身穿汉服扮演普贤菩萨的形象。在康乾盛世期间,不但乾隆,雍正皇帝也留下了多幅汉服图。虽也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足以说明 到了清中期汉文化对于满清统治者的影响至深。
肆、服饰制度定制
清中期之后,服饰制度已经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帝的朝服上沿用了从商周以来一直有的十二章纹。
(2)官服上沿用了明代官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服制。
(3)根据“十从十不从”的规定,满族的女子穿旗装,而汉族的女子还是可以穿汉装。
(1)皇帝的朝服上沿用了汉从商周以来一直有的十二章纹。
(2)官服上沿用了明代官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服制。
根据“十从十不从”的规 定,满族的女子穿旗装,而汉族的女子还是可以穿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