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的男孩脾气很大,稍有不如意就要对着来,逆反的很。他爸很是恼火,道理也讲了,批评,打骂都试过了,效果并不理想。我对娃爸的过激行为有异议,但是无法说服,娃爸说小孩子如果现在不制止他的不良行为,长大更无法无天了。郁闷之中,又把年初报的育儿网课翻出来学习学习,倒是有了点新的感悟。
昨天傍晚,娃爸发了个链接过来,是今日头条视频。内容大约是:
有一个视频,10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他手机,在医院的走廊里,对她大打出手。一分钟内足足踢了妈妈五次,嘴里还口口声声喊着:“我想要一部手机都满足不了我,以后还能给我什么好生活!”
《儿童如何掌权中》愤然写道:我从不相信教育仅是鼓励和榜样就能完成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予以很高期望的时候,没有惩罚、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规则,没有进步。
娃爸说他同意这个观点。言下之意是他觉得他的严厉管教是对的,而我是溺爱。我的回复是:没有什么解决方案是简单绝对的,孩子也在学习你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育儿问题有确定答案,那就没那么多困惑的父母。没有孩子是一样的,即使孩子一样,那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虽然我不是总能做到,但我觉得尊重他是没错的。从他的角度来讲,他一方面依赖父母,一方面想要摆脱父母控制。我们也是一样的,只是他更早。
这是微信上的交流,后来我再去复盘,有了一个新的感受。那就是,我们习惯用直线思维来考虑问题 :如果他现在不懂尊重父母,那长大以后肯定会变成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如果他现在做事拖拖拉拉,以后就会拖拉一辈子;如果他现在不好好吃饭,以后就一辈子营养不良;如果他现在不乐意和别人交往,以后就不会有朋友。
在这种思维之下,身为父母,我们就免不了有各种焦虑。继而,有意无意地,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还有身边的人。作为一个父母,不能光会把镜头拉近zoom in,整天看到孩子的一个行为,一件事情,看到一篇文章,就要去“培养”这一点,“纠正”这一点,整天拿着放大镜,只会疲于奔命。要学会zoom out,看到孩子发展的全景图,从更大的环境,从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出发,才能拒绝焦虑,拒绝无助。
承认并接纳孩子的特质。
孩子不是按照一定的规格制作的商品,千万不要做田字格父母。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外向型的,也有内向型的。有的个性比较柔和,有的比较执拗。虽然现在的社会普遍对外向型、柔和的性格更有好感,但无论哪种都是属于孩子的特质,各有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作为父母要从内心接纳孩子的个性,尊重他,不要给孩子压力,更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要经常想一想,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得为孩子着想,还是想解决自己的焦虑。
我家大宝的个性比较强烈,这当然也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但是越是这种脾气,越不能和他硬碰硬,一旦教育变成了权力之争,那他一句都听不进。只有满满的不服气,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再来打败你。只有尊重他,把规则告诉他,温柔坚定,才是惟一有用的办法。
建立安全感。
这个词现在有些被用滥了,如何定义安全感,具体看以下几个方面:
1.在父母面前是否放松,能否从父母那儿得到无限支持;
2.是不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
3.能不能、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5.是否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友好的,还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
6.是否认为其他人是友好的,还是怀有敌意的。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心比心,什么人、什么对话能让自己感到最轻松、最舒服,那就这么去做。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成长金字塔的塔底,金字塔的上面孩子如何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不要事无巨细,每样都管。
很多父母会管孩子穿衣打扮,隔代的爷爷奶奶大多会纠结吃饭的问题等等。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要给孩子自主权和决定权,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如果什么都要管,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能力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其实是在建立孩子的掌控感,特别对于个性强烈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掌控感,他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才更有利于平时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