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有三、两个甚至若干多的名字。明白这一“真理”,至少是在我读中学后。
读中学时,我听一学长说,教我们语文的赵老师有一个笔名叫江波――现在看来,免不了有点俗气,但当时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神奇。因为,那时我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笔名。学长很是不屑,那都不知道,就是赵老师写文章时用的假名字。哦,我终于明白了那么一点点。不过,我上中学几年里,似乎没听说赵老师发表过什么文章。平时他讲话很哆嗦,回三道四,其实,我们背地里都叫他“赵妑妑”。可是,他老人家早已作古了。得罪!得罪!还望他老人家饶恕则个。
我开始用笔名,那纯是闹着玩儿的。
记得那好像是在1985年吧。“五.四青年节”,指导组共青团主办征文活动,我应景写了篇小散文《青春短笛》,第一次没用本名,而是署名为“冀兮”。据朋友告诉我,这篇小散文当时应该是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奖品是一套质量较好的红运动衫。这当时在小圈子里,轰动一时。只不过,当时在村里任青年书记的叔子告诉我说,他们都说文章写得真好,只是你用的名字,两个字我们都不认得。你们说,搞笑不?
我玩文字也只不过是心血来潮的自娱而已,没顶过真,断断续续也发过几篇豆腐块,高的国家级,低的镇县级,用过的笔名有楚歌、楚闻、民声等等。特别当周围比较熟悉我的人,一见地方媒体上,有针砭时弊的文字而作者用的又是笔名,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我,斥曰:“又是老柴搞的鬼”,不知是褒还是贬,我也不去争辩,一笑了之,任其评说。
2007年,我开始“触网”。
起初在新浪开了个博,名叫“此木也歌唱”,大概写了十多篇东西,后来放弃了。转而,去网易又注册了一个博客,美其名曰“蓑笠今雨客”,并为此撰有一小文。文字寥寥,不妨照录如下:
我的博客名叫“蓑笠今雨客”。蓑笠,是我一介农夫的标志,耕耘风雨,蓑笠须臾不离,它们乃我农耕时最亲密的伴侣;今雨――因先前看过杜少陵的一段文字,他曾感叹曰:旧雨来今雨不来。大抵叹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云耳。鄙人重义而轻利,不因友人遭遇舛运而远避,只要不嫌老夫,老夫永不言弃!故有是名尔。
用此名创作散文百余篇,其中,公开发表于纸质媒体的文章约30余篇。散文《桃花约》得到多位名家的首肯,特别是上海著名编辑、作家张斤夫老师点赞并被转引到他的博客之中。《插上致富的翅膀》获荆州市“农家书屋”征文一等奖,并在优秀征文选刊作为第一篇发表在《荆州日报》上,后由省相关部门推荐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
同时,还创作新闻稿件近50篇。这些新闻作品大多被《监利教育》网站刊用,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党报建一言 了却数年愿》、《老江河畔 垃圾遍地》。前者刊发在《湖北日报》上,而后者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尤其是发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字,差点给我带来厄难,这今后可能用一点文字来述之,现姑且不论。
此外,博客我还把它作为教研教改的私家园地,辛勤劳作,也收益匪浅。教育随笔《做一个“五星”班主任》在《荆州日报.教学教研》上发表。征文《我是“小杜”的忠实粉丝》、《像一枚树叶或者一棵小草一样地生活着》分别获湖北省教育机构举办的征文二等奖、一等奖。论文《行云流水 辞约意丰》获《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论文竞赛优秀奖,指导作文教学论文《怎样克服学生的“恐作症”》更是一举获得大赛一等奖。
这些,都是我用“蓑笠今雨客”为博名的网易博客中收获的累累硕果!
而今,我用“牛轭湖散人”在简书又注了一个册。“牛轭湖”是我家乡的一个天然湖,家乡人一般称为“老江河”,略有点墨水的人,根据她的形状又取名为“月湖”,或者是“牛轭湖”,我是农民出身,风雅的靠不上,就用本行的话吧,“牛轭”。“牛轭”,我们村里人好多都不会说,当然,也不会写,他们习惯把牛轭喊作“隔拦子”,也许是“轭拦子”吧。“散人”,就是没有圈子,也进不了什么圈子的人。
在这里会有收获吗?不管也罢,且去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