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买房买车”、“25岁年入百万”、“30岁实现财富自由”……
这些被各大营销号鼓吹的成功鸡汤,经常出现在逢年过节的朋友聚会上。
那些动不动就说赚了几十万几百万的人,只告诉你成功的骄傲,却不说失败的滋味。
在成功学盛行的时代,失败学却少有人提起。
《失败学》是一本深究失败的方法论书籍,作者以自身的经验,通过日本政府的失败工程,以及世界企业的失败案例,分析其失败原因和经过,引出“失败学”。
作者介绍:畑村洋太朗,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工学博士。专攻失败学、创造设计论等。2002年创办非盈利机构“失败学”,并于2007年启动“危险学计划”。著有《失败启示录》《看不到危险的社会》《前所未有、预料之外——东日本大地震所感》。2011年5月,就任事故调查检证委员会委员长,调查福岛核电站事故。
1,定义“失败”
作者将其定义为:在进行任务时,出现了意外的结果,未能达成原先目的。
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在工作和生活或只能怪,大多数都未能如预料那样发生,所以失败有分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好的失败”只从最低端(个人责任的失败)和最顶端(未知遭遇)发生,“好的是失败”可以理解为可以被饶恕的失败,我们通过失败,来学习总结,提升自己。
在这个金字塔的架构中,最底部的属于个人责任,越往上,其失败越带有社会性,带来的危害和规模也是层层叠加。
所以,最应该要做的是,把个人责任做切入点。
深究原因,看看是是粗心,还是调查不足导致的失败。
2,失败图谱
失败从诞生到结束,都有可遵循的逻辑关系。
书中展示了《失败图谱》:
在行动中遇到的阻力,结合知识、经验以及思考去做,这是大多数人的惯用思路。
而“假想失败体验”-“普遍化后的体验-“学习-“真正理解”,最能引起失败质变的却少有人提出。
能做到这些,可以称得上真“老手”。
这世上,有很多老手,但却没多少真老手。
一种是以自身体验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另一种除了经验,还能把经验转化为知识理论。
比如货车司机和汽车工程师。
前者有经验,而后者有理论有知识架构,
所以司机多,而工程师少。
《失败学》意在告诉人们要从失败的经验里,总结出理论,这是失败学的根本目标。
3,失败博物馆
不知你是否听过“海因里希法则”?
在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后,一定隐藏着29个轻微的事故,而这29个轻微的事故背后又有300个事故隐患。
成功各不相同,失败却大体相同。
如果你经营的是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那么可以成立“失败博物馆”,让失败变成“产能输出”。
失败博物馆由六个部分组成:
收集失败信息:搜集整理广泛的失败信息,并建立数据库;
发布失败信息:把整理好的数据库发布出来,方便员工随时查询;
发布失败信息:讲解失败的过程和结果;
实际体验失败:建立一个体验失败的场所,让员工亲身体验;
失败咨询:通过内部高层,或聘用专业人士,提供失败咨询服务;
失败学研究:把失败与心理学、社会学等结合,输出理论。
如果你是个人,可以做适当的精简,做成失败档案馆。
收集自己在同岗位工专业上的失败信息,整理成一个文档,方便随时查阅;
请同事领导、业内人士对你工作的“失败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整理失败,输出方法论。
04
失败是可以预测的,在你做“收集”步骤的时候,就可以预测失败的可能性。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无头苍蝇的失败。
刚开始一项任务的时候,通常习惯从成功案例开始,这无可厚非。
记得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是从那些爆款文章开始的。
等到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感觉有明显质变的是在写了看了一篇又一篇的失败文章后,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是在选题、立意、关键词、文章架构、文笔语法、情绪点、所选素材等等。而不是一开始简单地模仿爆款文章……
失败的信息有很多,如果不能把失败转化成可以应用的知识,那么就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
*作者介绍:公叔荣,人生路很长,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