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说的明明都对,但就是无法获得对方的赞同?
为什么你认为你的方案、报告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但总是一次次被打回?
这本由前麦肯锡咨询师大岛祥誉所写的书能够帮助到你。
众所周知,麦肯锡是全球顶级的咨询管理公司,是人才培训大本营,除了员工本身的优秀之外,也与麦肯锡的人才培训密不可分。这本书中,大岛祥誉着重讲解了麦肯锡新人培训中的最精华部分——逻辑思考术。
麦肯锡的“逻辑思考”其实与我们通常认为的“逻辑思考”含义有所不同,书中说道:麦肯锡逻辑思考的作用是“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助力”。其实我们平时的一些点子和想法也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为我们的想法实现提供助力”。通过这种逻辑思考能够帮助你获得别人的认同,使你的好想法变成现实。
“逻辑思维”指的是什么?
咖啡爱好者们很可能知道,虽然咖啡香味浓郁,但是生的咖啡豆在烘焙之前,是没有任何味道的。同样的,很多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心里怎么想的,就直接表达出来。这些直觉表达出来的观点就像是没有被烘焙过的生咖啡豆一样,不容易被对方理解接受,因此无法表达出它的真正价值。让他人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想法就相当于咖啡豆的烘焙工序,这就是麦肯锡所的“逻辑思维”。
它的主要步骤包括批判性思考(通过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逻辑性展开(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
如何锻炼逻辑思维?
首先明确一点,逻辑思维并不是聪明人的专利,它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一个人对对方的话产生同感,感到有魅力,并不只是因不为它“逻辑上正确”。在麦肯锡,对于咨询顾问来说,沟通不能只用知识来表达,而是要达到鼓舞客户和相关人员做出行动的结果,并让他们认为这样“理所当然”。换句话说,逻辑思维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即“打动人心,并且让这份变化付诸行动”。
逻辑思考的基本框架:
1.自己认真确认前提?(是真的吗?)
2.深入调查证据(……所以会这样)
3.形成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不错哦)
01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要走上批判性思考的康庄大道,我们首先得了解沿路有哪些坑,避免掉进去:
1.从“想当然”当中脱离
第一步,自己确认前提(这是真的吗?)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摸到腿的认为这是一棵树,摸到鼻子的说这是一条蛇,摸到耳机的人觉得这是一把扇子。为了锻炼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要养成经常质疑自己的习惯,下结论前先想想“这是真的吗?有什么遗漏没有?”
2.不要把“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
根据最新的调查,违反“汽车超速行驶的规定”的人中,94%的人在违反规定前的24小时内都做过某种行为。涉及重大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中,97%的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前24小时内也都做过这种行为。
您认为是否应当通过法律禁止这种行为呢?
那如果调查中所说的这种行为,是指“吃早餐”呢?
【关联关系】=结果上有关,但并非直接的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结果上有关,而且有合理且直接的原因和结果有关
以上的例子比较极端,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只凭“关联关系”就认定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据此想解决方案,最终结果自然不如意。
那么,批判性思考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呢?书中介绍了3个基本方法:
一是明确目的是什么?判断当前的行为是否符合目标的实现,从本来的目标来思考“这真的有必要吗”,会明白某些事情即使不做,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二是明确自己的思考模式框架,跳出思维定式 。
三是不断发问:所以呢?然后呢?为什么呢?
姿势正确是第一部,接下来,我们要养成长期的习惯。作者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这些小事入手,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习惯1: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习惯2:不要随波逐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想想理由,说明确实的根据。
习惯3: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比如国家实行某一项政策,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呢?)这个原因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呢?)
习惯4: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买这个物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这真的是需要买的吗?”
习惯5:区分事实和意见。如果在跟人讲话的时候运用批判性思维,你会发现那些听上去是“事实”的话,很多时候不过是说话人的主观意见而已。
习惯6: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对于所有的发言,不要理所应当地放任不管,而要找出某个问题。比如针对“顾客满意度”这件事,反问“那么顾客的满意度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背叛别人是不好的”,反问“那什么行为算是背叛”。
习惯7: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与熟悉的人说话时,我们很习惯用“这个”“那个”代替,因为彼此熟悉,所以即使逻辑不通,也能沟通下去。但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练习明确表达,防止自己把这种习惯带到职场上去。
02如何进行逻辑性展开
逻辑性展开的3个要点:
逻辑上是不是有漏洞(广度)、逻辑是否挖得够深(深度)、逻辑是否讲得通(跳跃)。
重要工具——金字塔结构
在所有工具里面,金字塔结构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金字塔结构作为帮助沟通的工具,可以让对方更易于理解信息,增加信息的说服力。
书中以做一个服务研讨的报告书为例,讲述怎样建一个金字塔结构。这份报告书原本是这样的:
将这个方案改成金字塔结构的步骤如下:
首先,沿着课题——关键信息——关键线索的路线,进行“然后呢?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入思考,导出如下要素:
步骤一,决定【课题】:是否应当实行新服务
步骤二,确定【关键信息】:应当如何具体推进新服务。
考虑逻辑框架:对信息进行分组,对事业环境框架中的3C(客户竞争公司)进行分析。
步骤三,明确思考:思考“然后呢?”
步骤四,明确证据:思考“为什么?”,确认信息的证据。
本案为:【关键线索(主要证据)】
A.市场魅力度
B.竞争优势
C.公司情况
如此展开金字塔结构,便成为下图所示。这种方式在沟通时更有说服力。
最后,检查一下有没问题,检查要点为:
结论是否回答了课题;
横向呈现MECE分析法的关系,即没有重复和遗漏;
纵向呈现“然后呢?为什么?”的状态。
从何开始、如何开始思考
使用金字塔结构的前提是找到【课题】和【信息】,这些从哪里开始思考呢?作者介绍了“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
【前提条件(大前提)】——【调研观察(小前提)】——【结论行动】
这个方法也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三段论”,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
所有人都会死【前提条件(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调研观察(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不过,这个方法要注意,大前提不能有问题,否则后面的结论也不正确。
归纳法
这个方法在演讲中经常用到。结构为:【多个事实/情况】——【类似的调研观察】——【推论/结论】
“便利店的纸杯咖啡很受欢迎”【多个事实/情况】
“其他行业的商店也提供这种咖啡来吸引客人”【类似的调研观察】
“纸杯咖啡成为了吸引客人的武器”【推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