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些人则不能。这不是不公平,而是现实。
我以前总以为能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将人生的奥秘全部理解,现在看来那是年少轻狂和无知狂妄的产物。到现在人生的奥秘还像一团迷雾一样漂浮在眼前。即便阅读不止,而谜团生长的速度却快于我理解和认知的速度。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可以平静的面对这谜一样的雾了,不再担心从这迷雾里窜一个什么出来而应付不了。至少我知道不论如何努力的探究,这团迷雾都将与我相伴为友,不言不语,不离不弃。
也就在这周看到一个有关深圳几角旮旯的视频,这部视频作品最早出现在2017年6月28日,名为《三和:那些抛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最后的天堂》,这部视频另外一个名字被称之为《三和大神的日子》,如果熟知深圳城中村的人都会清楚我将讲述什么。“城中村”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来深圳闯荡的人的最佳落脚点。这些地方提供了尽可能的生活的便利,也是一个社会的微缩版。在城中村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类似故乡”的感觉。这里表面上藏污纳垢,实际上却是一个城市繁荣的基础。城中村的生活也是绝大多数来深圳的年轻人的训练场。现在面对深圳这座气势飞扬的城市,城中村已经无路可走了。在三和这个城中村里生活的这些人,这部视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视角。
(具体视频见公号)
人各有各的活法。城市也是一样。城市具备强大的包容能力。它可以包容整齐光洁的高楼大厦,也同样包容像三和这样的角落存在。这部视频中的人采用何种生活态度不是我们能评价的。这部视频也让我想起在外闯荡的回忆。当我第一次走在深圳街头时,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让我眩晕,这种眩晕感持续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才消退。我也曾在类似的城中村中摸爬滚打并自得其乐。也曾有一个结结实实的馒头加一包涪陵榨菜可以过一天的生活。这些生活经历用不着苦大仇深或是作为励志的原材料。不过是种种生活的选择或是抉择在幕后指挥着每一个人的去向而已。之所以使用“选择”和“抉择”乃是因为这种两种完全不同的决绝方式。
谁都不能预测生活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可能最大的现实就是把握在当下成为一个什么样人,以及按照何种方式过活。在《长河孤旅》这篇文章中其实已经借助黄万里先生作了类似的阐述。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了“风骨”这两个字。在《短书集》中提到的人物我甚少用这两个字来评价。因为我觉得这两个字很珍贵。对于黄万里先生的言行,“风骨”这两个字可以匹配且妥切。我本为后辈无名小子。但是对于这些先贤也有自己的判断。至于他人如何说那是他人的事。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演讲稿中所言的东西,所谓风骨、药及酒者,无非就是真性情做自己。黄万里先生也为他的学术及言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学者内心的痛苦及奔走呼号可能不是我们能轻易理解。但是在黄万里先生的文章中却看不到戚戚悲悲之意。如果觉得赵诚先生有赞颂献媚之意,大可观摩黄万里先生的文字,即可明白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敬仰,乃是出于本心。
生活总是艰难。不仅仅是现在艰难,而是会一直艰难。“艰难”一词并不是指生活穷困潦倒。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艰难也赶着过来了。在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一枚贫困生的十年》(来自公众号:读博士的振乾同学),其实也是在艰难中一个人如何应对与抵抗的故事。说实话,我真是爱死了这些个性十足的由个人掌控的微信号。这些个人掌控的微信号背后的“妖魔鬼怪”迟早有一天我要写一写。这些妖和怪比“人”更可爱。振乾同学在2017年7月2日在中国银行的固定账户中存了一笔400元的款项。这笔款项是他的本科国家助学贷款的最后一笔。连本带息总计28000元。这笔钱用了六年时间偿还完毕。28000元,这笔钱的数额现在看起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平常。不过这笔钱困扰了振乾同学六年的时间。这种困扰的背后可能就是普通的衣食,少娱乐的空闲,不敢超支的月度生活,以及面对邀请时的婉拒,以及时时要算计的小窘态。这种状态需要持续多久呢?六年。
这篇《一枚贫困生的十年》读起来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十年的经历,真实、平静以及不怨。与当下大多数处在无助、无奈、无希望的年轻人来讲,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都会有所得。如果一遍不行,那就读三遍。对于那些每天早上醒来需要喊口号才能清醒过来的年轻人来讲,这篇文章就不建议读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要走的路。这一点我现在坚信。即便作为一个不善于唱赞歌和歌颂的来人讲有些艰难。我都不认为那是一条艰难的路。我父亲教我要“与人为善”,这一条我觉得就足够了。秉记父训,到现在我仍然在这一条上做得没有父亲好。在振乾同学的这篇文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善意。这个善意是自己给自己,也是自己给世界的。
十年,真的不是一咬牙就能过去的时间。这个时间长度只有到一定年龄后才会理解其中的辛苦。这种感受在《十年 人生有几多十年 再多都不够用》已经表达了部分。只是振乾同学的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想起来对时间的判断该如何做出。
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说哪条路更正确或更易行。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则需要警惕。正如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人就出生在罗马”。这样的话是出于对“罗马”的无知和粗浅理解。在这里让我权且引用振乾同学的认识:
穷人的真正敌人,很多时候是多年后已经逆袭的自己。
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在普洱市一中读高中的我,是自卑而敏感的。在华政读本科的我,是渴望认可却又是能力不足的。到复旦读研究生时候的我,有些过度表达的虚假自负。而现在读博的我,或许是变得更好的那一个。我渐渐懂得。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比你厉害的人,不是他智商比你高(尽管这有可能),而是他用正确的方法去做了正确的事情,我要能做到这样,我也能行。贫困之所以不同,同样的结果,无法要付出更多一些罢了。
-------《一枚贫困生的十年》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一个人的体验。不能代表普适的应用。但是有这样一个,也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正如“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永远是你正在走的路,以及路的方向,而不是出发的位置”。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和人生。当我们回头看时,哪一条都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路。
现在的我能看懂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其它所包含的美,不是我理解了生活,而是我也曾是其中经历中的一员。可能故事不同,但内心体验有相似之处。在《短书集》中我秉持这样一句话:不要成为自己年轻时反对过的那个人。如果细心的人会在《一枚贫困生的十年》中找到相同理念的这句话,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条路和所对应的时间,真是他妈的艰难啊!这条路就是这样他妈的难走。,能整明白的也未必见得他妈的心头澄明。糊涂的依旧是他妈的要糊涂一阵。可是就是不知自己是怎么他妈的走上了这一条需要用他妈的才能形容的他妈的这条路上。
今天的推送中使用了“三和大神”和“振乾同学”两种生活方式的展示,但不表达我会对哪一种更好的判断。这种判断交给每一位读者自己去观察和理解。“每天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有多少人的意识清醒过来,便有多少个世界”(普鲁斯特)。
愿诸位:在他妈的各自的路上走得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