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少攻诗书,自矜己才,渴望一展抱负,曾在《华山歌》中自明己志:“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他入仕后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希冀改革弊政,挽狂澜于既倒,但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革新运动惨遭失败,刘禹锡也因而屡遭贬谪。这于刘禹锡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悲凉,亦是他人生的巨大感恨。而他所历的这些人生磨难,势必会激荡其心灵,令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与凄凉。《石头城》(约公元824-826年间所作)是刘禹锡身遭贬谪二十一年、生命长期沉沦后之作,因而刘禹锡也将他自身的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隐然贯注其中。
《石头城》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在唐代诗人中,刘禹锡是最早大量运用七绝怀古咏史诗并获得杰出成就的一个,其代表作为《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刘禹锡在《金陵五题》诗前小序曾言:“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音悠)尔生思,歘(音需)然有得。”在创作这组诗之前,诗人并未畅游过金陵,这组诗是他在看到别人描写的金陵后,有感而发的沉思之作。然而,展现于《石头城》中的诗人对这座六朝故都的内心视象,是如此生动贴切、逼真如画。
石头城前枕大江,后倚钟岭,壮丽险峻。石头城,又名金陵城,名字最早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三国时东吴孙权在石头山(今南京市西)上用黄土和石头修筑城郭、宫殿,故改名为石头城。至六朝时代,这里一直是国都,繁华一时无两,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空城依旧,繁华易逝。经过六世繁华,唐初时石头城开始废弃。两百年后,这曾经的东吴故都,已被包围在这石头城里,早就是一座“空城”。放眼四周,山城俱寂,屏息聆听,唯一可以听到的是石头城西北长江潮水拍打空城的声音。那此起彼伏的潮水声啊,多像难以平复的沧桑人世。它们不停地撞击着城墙,格外凄凉地撞击过来,又百般无奈地被击退回去,声音里漫溢充斥着轮回的寂寞。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此刻早已升起在秦淮河上空,它仿佛是倔强的历史见证者,看过了六朝王公贵族们的纸醉金迷,以及转眼成空的富贵风流,又照在了当今。它亘古不变、不知疲倦地照耀着这金陵城的群山、古墙垛、江潮、秦淮河水,照耀着这寂寞荒凉的古都废城,即便夜深露重,也浑然不觉。
“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尤为精彩。此句由前句景物的静态转至动态,经无声而至有声,赋予江潮以人的情思,着意在渲染金陵这一空城的凄清冷寞与诗人的悲凉心境。江潮卷起万顷波涛, 声声拍打着城郭,似乎也感受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无奈而怅然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城”的“空”字,既点明昔日车马如织、充满繁华盛景的金陵城已被一派衰败荒凉之气所笼罩,也令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孤独彷徨、命运多舛的痛苦、功名未竟的失望与悲慨隐隐显露出来。而此句“寂寞回”三字,虽未明言,却在赋予江潮以今昔盛衰的感慨的同时,暗蕴诘问,江潮尚有古今盛衰寂寞荒芜之感,而久历贬谪的人如若目睹这颓败荒凉之景,将情何以堪?金陵城的衰败萧飒本易令人遐思迩想,感念盛衰嬗变,更何况天涯沦落、仕途困顿、饱经贬谪之苦的诗人呢?此处寂寞的不仅是繁华不复存在的金陵城,不仅是怅然若失无奈退去的江潮,更是诗人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诗人怀有济世之志,意欲成就一番事业,可现实回报他的,就犹如金陵这座萧条空城一样,只有人生茫然的喟叹与失望的感伤。
今日摘录:
【金陵五题·并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