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先生说:“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那么,何为境?何为静?
不妨找来切入点,此句选自先生《人间词话》,此作对诗词的认知较为深刻,所以我们要从诗词的角度来思考:
境,直观感受是境地、境界,但在我的认识里,有了境界,不论高低,已经可以写出值得思考且真切表达其情感的作品,然而“无我”明显少于“有我”是否能说明“境”确实代表境界高低?我认为不是,无我有我并非需与境界相连:我们都知道,人们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活赋予人们各种情感,不论“有我无我”代表什么,它都真真切切的表达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即使所谓杜撰出来的虚拟意象,也必定在作者的情感中存在过并且留下来痕迹,两者并无优劣之分,此时的境,显然并不是存在高低之分的境界,更像是一种状态,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或是进入身临其境的一种状态,或是对曾经某一瞬间情感进行回忆的状态,“有我”更多的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它的境,就像现在带着观点去看待某一件事的一种状态,即使诗人的诗词极为洒脱,也是有我,比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表达了诗人摒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洒脱,却还是带有个人的观点,依然是有我之境。
静,直观的感受是安静、平静。我是喜欢静的,这个字代表了太多的美好与太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安静、平静,在此,按照我上面的观点,“境”是一种状态,那么怎样的“静”可以进入一种状态呢?——思考,静思!无我有我,唯有思考,才能产生,“先思而后入”,或是情感鲜明的个人观点,又或是无欲无我的自然意识,都是思考的产物,区别就是,无我之境,偏向于思考本身,有我之境,偏向于针对事件的思考,无论有我无我皆说明,诗词创作本身,离不开思考二字(乃至文学本身),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我的人生信条里,便有一句“存在即合理,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静”即思,再入一点,深思,沉思,“动之静”即针对事件的思考,所以带有个人主观意识,所以有我;而无我,真的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怎么说,可以发生在梦中或现实的某一刻,而运用于诗词创作,更为不易,所以有我易,无我难,所以静即是思。
境与静,奥妙自蕴其中。
因为个人学业和精力原因,在此只是简单的谈了谈个人对境与静的认知,并没有深入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更深入的区别,在此只是浅谈辄止,卖弄卖弄自己的文字,纯属个人观点,以后有机会,我会把自己很多的理解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