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话剧心情如此沉重!
平心而论,在看海报之前,对这部话剧,还是会有期待,毕竟那句“我给你说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在我看来,或许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也没在意,全当噱头…话剧开场前,剧场门口放着剧照的一些片段,只看视频觉得应该蛮欢乐的,也想着给最近忙碌的自己找找乐子,没多久,就开演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话剧是需要氛围的,所以,之前看见有专门写《驴得水》电影的文字,我草草看了,没想翻电影,也是担心有电影版的对比,难免会感受不真,于是就把电影版的文字当简介草草读毕…
剧本人设很简单,民国时期地处中国大地偏僻之处的学校,校长,三位任课老师,校长女儿,一位“驴得水”老师——当然,他就像…按现在的话说,套“空饷”一样的虚无的人设…编剧的包袱和矛盾就此展开——学校没有足够经费维持基本运营,校长(或许是校长一人)为了维持学校存在,用“驴得水”(这个实际存在的帮学校拖水的一头勤勤恳恳的毛驴)增添学校人丁,提升学校所谓品质,逐级上报,那程序一定是繁琐,但一定要简单且不被怀疑,以正当理由顺利得到多一个人头的教育部拨款…好了,你可以闭着眼睛脑补一下…
人性是不能考验的,同样,人在金钱面前…本性…(我想不需要我费笔墨,毕竟这种话犹如老生常谈)
话剧里,或许是为了迎合时下,原本时间设定为民国,可是台词里时不时出现类似“我去…”,“P.S…”以及演员偶尔说上一句西南方言,迎合观众…散场时我听见有人觉得这剧本不错,该有的都有,我倒觉得:生活和戏剧有时是遥相呼应的,单就这部话剧而言,我始终觉得编剧加的这把料有点猛了。
田沁鑫的《生死场》里,解放后的中国农村,农村里的人,那种近乎绝望的感觉,火候刚刚好…陈佩斯等老艺术家的《戏台》,年代背景相似,小人物,大事件,不同阶层间的过往,感觉是有血有肉,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当年… 青春版的《暗恋桃花源》,故事情节流畅,青春元素恰到好处,诙谐幽默…
而《驴得水》,一个普通的操着河南口音的铁匠,起初被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充数为实则不存在的“驴得水”老师,最初看见大盖帽就害怕的他,一点点开化,被利用完以后,增添了几分“人生阅历”,尝到了甜头,衣冠楚楚的回家,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再次回归,却被原本他内心看到的那时得美好世界,那份纯真,自己珍视的,而后发现真相是被利用,群起反之的性格暴露无遗,看影评有人称之为“报仇”,其实我更愿意用物极必反来形容,就像校长的女儿知道事情真相,内心纯洁的她,对校长说,你们说铁匠打扮得脏,我看,他内心比你们谁都干净…其实,这句话反过来理解,我的意思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编剧想表达的意思,这种感觉就像是照镜子一样。
除了校长女儿以外,学校的老师,按他们戏剧对校长女儿的话说,都经历了事儿,知道怎么“做人”-------这句话的潜台词不用我多写,或许就是那句“活久见”来的直白。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演出结束演员谢幕的时候大家给的掌声最多的,是那个女老师-----被编剧人设为放荡不羁的“交际花”,最后因为“驴得水”的“仇报”,学校其他几位男老师的唾弃,精神崩溃疯了的一个单身女性,最后拿着一把枪,落幕了。这样一个悲剧角色,或许说这样一个悲剧角色之一,编剧给她的定位,和她本身的教师身份,反差很大…再此不予多评…如果说掌声,我愿意给校长的女儿,或许她不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编剧给她的戏码是揉不得沙子,善良,骨子里带着一点刚毅,我倒是觉得,她是这部剧里的清新流,她知道人情味儿该何去何从,虽然最后编剧让她受了点委屈,或许就像那句话,总要经历点什么,才能成长一样。
倘若你没看过话剧,这部戏剧,可以随便看看,权当丰富生活,但是,我本人却觉得这部剧差了点什么,或许是戏剧返照现实,也或许是戏剧能看到游戏规则和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