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开始放牛那会儿应该是6岁,还没上学的年纪。
那个时候的农村都有农业生产队。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大概有六七户人家。队里统一使用一头耕牛。
那个时代的耕牛对农业生产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耕田犁地还是拉车带货都离不开它,一年的好收成全指望着它出工出力。
队里面安排每户人家放牛的时间是抽签决定的,一般差不多都是两个月的时间。我刚接触放牛的时候,队里刚刚对牛进行了更新换代,前面的老黄牛卖了换了一头还没完全成熟的小水牛。
看着新来的小水牛个头不大,性格也比较温和。父母又要忙着田里面的活,于是就把放牛的重任交到了我手里。我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走上了放牛娃的生涯。
由于刚接触放牛并没有什么经验加上男孩的调皮好动,第一天放牛就出了问题。
我牵着牛来到海塘边,让它自己在塘上吃草。自己则躺在边上,嘴里叼根草漫无目的的扫视着四周。
忽然听到两个玩伴喊我下海去抓螃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致。可转眼看着自顾自吃草的水牛又犯难了。正左右为难时,水牛刚好来到了一片芦苇旁。我顿时眼睛一亮,迅速起身跑过去,抓起牛绳往芦苇上一拴并用力拉了拉发现没问题后,就撒丫似的和两个玩伴去海里抓螃蟹去了。
抓着螃蟹玩着泥巴,忙的不亦乐乎。早已把放牛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回过神来,来到海塘边时,发现水牛早已挣脱芦苇的束缚,来到了边上的甘蔗田,正美滋滋的啃着甘蔗吃呢。
看到眼前这一幕,吓得我脸色发白。赶紧跑去把水牛牵出了甘蔗田,并看了一下甘蔗的受损程度,好在水牛刚进去不久,没破坏多少。
就这样一路忐忑不安的回了家,并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父母。结果可想而知,一顿骂是少不了的。
有了第一天的惨痛教训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自己也老实下来。每天准时“上下班”安心的做好自己放牛娃的本职工作。
十几天以后还是出事了。水牛冲破牛圈,跑了出来。最后初步查明是因为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有让水牛吃饱,水牛是饿的受不了才跑出来的。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那一片光秃秃的我每天都光顾的海塘。只剩下草根和外露的泥土了,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可笑,薅羊毛也不能捡一处薅啊!
父亲还告诉我怎么看有没有吃饱的诀窍。左后腿根前侧的是胃,只要鼓出来了就说明吃饱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每天都多放一个小时的时间,另外再也不去海塘边了,尽量找水草茂盛的地方让水牛吃饱,回去的时候还要重点观察父亲说的重要部位有没有鼓出来。
接下去的时间也就算安稳了,我顺利完成了父母交给我的任务。
第二年我上学了,我想着今年总不用放牛了吧。结果也不知道是父亲运气好还是我运气差。抽签出来的结果是我家放牛的时间正好是暑假,我只能重拾起我这放牛娃的头衔了。
好在有了上一年的经验,这次重操旧业可谓是顺风顺水。我与水牛之间也从新伙伴变成了老朋友。
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咋的,在见到水牛的那一刻,它的眼神里有激动的情绪浮现。我也顺手摸了摸它的头,随着我手上的动作它顺势低下了头。
此时的我灵光乍现,一手牵着牛绳,一只脚在牛角上一踩一蹬,顺着牛脖子往上爬,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牛背上。
牛绳一牵引,水牛居然就往我心里想去的方向走去。我两腿往牛肚子上一夹,水牛就会加快它的步伐,真的太神奇了,仿佛骑马似的。小伙伴们看了一个个羡慕的不得了,我脸上得意的神色不禁又多了几分。
之后每天骑着牛出去,骑着牛回来便成了常态。我对水牛也更好了,每天回来的时候都要带两捆稻草。岔开稻草往两个牛角上一放,自己坐在宽厚的牛背上,仿佛自己是得胜归来的将军一般。
来到牛圈,我会取下带回来的两捆稻草,仔细的铺好,尽量的能让水牛躺的舒服点。做完这一切,才会让水牛进去。拴好牛绳,放回木桩,摸摸水牛的头,才会恋恋不舍的回家。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在牛背上愉快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