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人总是希望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后再开始行动,然而等待的过程就已经给了拖延成立的理由。在要不要去做的问题上,他们给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比如“天气太热,不想工作”,这就为拖延找了一个可利用的外界因素。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在敷衍自己、安慰自己罢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过一个“过度合理化效应”,并用试验证明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有三组被试者,分别为高奖赏组(按要求做可获得20美元的报酬)、低奖赏组(按照求做可获得1美元的报酬)和控制组(没有任何报酬)。
三组被试者被要求进行1小时枯燥无聊的绕线工作。在他们离开时,试验者要求高、低两组被试者告诉外面等待参加试验的被试者,说工作很有意思;而要求控制组告诉外面的被试者实际情况。
同时,被试者们还要填写一张问卷,以便让试验者了解他们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
试验结果显示:控制组对绕线工作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低奖赏组的被试者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份工作;高奖赏组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则比较低。试验本身的内容是很枯燥的,但报酬的不同让被试者们产生了不一样的评价。
这是因为,高奖赏组的被试者用“20美元的报酬”作为理由解释了自己的说谎行为,从而让行为看起来合理化了。
低奖赏组的被试者得到的1美元报酬,不足以成为解释自己撒谎成为的正当理由,为了保持自己前后行为的一致性,他们选择了相信这项任务很有趣。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每个人都试图为行为的合理化找原因,一旦认为找到了,就不会再找下去。通常,人们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因素,如果这一外因能够解释行为,他们就不会再去寻找内因了。
让我们看看拖延的行为,多数人都是用外因将其合理化,以减少内外的不协调感。比如,我要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之后我会做得更好;生活没什么希望,怎么做都是枉然……毫无疑问,这都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拖延合理化,那样的话,你会不断地拖下去,很难改变。
也许你会问,怎样才能避免掉进“过度合理化”的效应中呢?
·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
当外界的因素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行动时,内部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真心喜欢一件事、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件事。一旦成功了,就会改变过去的负面想法。
·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费斯廷格的试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除了控制组,高奖赏组和低奖赏组的人都没有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做一件事时,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是否直接面对了?对于这种感受的处理,直接影响着你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对薪资待遇不满,你选择了忠实于内心的不平衡感和沮丧感,并随即找到老板谈判或辞职,没有让拖延得逞。而后,或是老板答应了你的要求,或是你找寻满意的工作,总之放弃了过度合理化的解释。
分享《超级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