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准备了一节交流研讨课,课题是《反比例函数单元小结》,讲真,这样的课题还是第一次,平时的时候这样的课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如何去上都没有足够的方向与思路。
况且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平时都是忙着匆匆赶课,根本来不及细思里面的深度纵横联系,只想着学生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乍一出来这样一个课题,真的让我挺纠结。
要面对很多老师去授课,就不能单纯的只是回顾知识点,解决问题,其实我感觉很多时候单元小节课,不仅仅是一个巩固的过程,更是一种前后知识的贯穿 ,使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当中有所体会,通过整章的一个脉络研究,把握事物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单纯的回顾知识点,然后对照训练。这样的方式呢,单刀直入,对学生的整体状况比较好掌握,后面的题目可以适度的加深,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再达到一个高度,对本章基础知识点的深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形成孩子的思考力。整个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把控下不断拔高。但缺点是这样的知识点回顾于学生而言印记不够深刻,简单的常规的问题解决,也只是顺流而下,没有自己的思考力,所以要辅之以一定难度的相应的题型的拔高,就要让孩子动脑,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与应用。
想着让学生自己回顾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几个问题设置,但感觉这种开放的状态自己从来没有使用过,怕自己hold不住,所以还是望而生畏了。
然后采取了以题组训练、归纳小结的方式来贯穿本章,设置的题目过于简单,感觉失去了巩固的目的,稍难,又拉长了做题的节奏,在时间上不能有效的完成后面的拔高题目,再三斟酌,选定了适当的填空选择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的解决,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章学习的内容,然后我适时的板书总结。这样的思路想着对学生的印记会更深刻一些,因为自己思考和获取的东西往往记忆更加深刻,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变成了引导学生总结,也感觉本节课学生还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其实深了想一下还是自己过于求全,在后续的脉络中,脑袋还是有混沌现象,本来是计划着学生把二组题目全部完成,然后一一总结,但一个环节出差错整个就变成了一题一总结,学生被老师带着的感觉更明显了。
上完这节课,好与坏感觉已分不清了。但带给自己的思考还是比较多。这是一节归纳小结课,不是一节新知探究课,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样的文本以很好的呈现出来,是我们要深思的内容,同时我感觉这样的小节课也不能上成练习复习课,沉沉的在那做拔高、综合、压轴题,我感觉应该是一节在整章基础的巩固及再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形成宏观的认知。并且和以往的知识做类比与比较,发现这类知识的规律所在及与其它知识的不同,使学生懂得要从现实中把握规律,运用规律 ,体会规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不是让复杂的题目牵绊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