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离职在看新的岗位,面临选择行业的问题。借着这个机会,结合我非常喜欢的《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来聊聊怎么从宏观角度判断一个行业的前景。
从世界的确定性预测未来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不管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在不确定中一定蕴含着确定性。想要看到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就是能够找到确定性的规律,即确定性是什么。
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硬趋势和软趋势。什么叫硬趋势,30年之后,我们都老了30岁,这个是硬趋势,但是我们老了30岁之后身体好不好,这个无法确定,这个就是软趋势,这个是我们自己能掌控的。
总的来说,硬趋势是绝对会实现的,是未来的定数,例如四季更替、潮涨潮落等周期性规律,或是像人的衰老、科技进步等规律,我们都能够从中找出未来显而易见的确定性;而软趋势是可能会发生的、未来的变数,换句话说,它是受我们人力影响的。
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为例,中国有三波婴儿潮,1965-1973是最大的一波婴儿潮,到了2030左右,是1965-1973这批婴儿潮的人开始退休的时候,也是养老压力最大的时候。
所以养老相关上下游的行业一定会繁荣,比如医药行业等。但是具体哪些医药公司会成功,这个是没法确定的。再比如最近大火的公墓行业,其实也是踩在了婴儿潮老龄化的点上。分享一张在Fenng知识星球看到的数据:
AI也类似,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开始,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场景已经被AI替代了,未来AI一定会持续繁荣,但是AI会在哪些具体领域替代人类,这个也是未知数。
所以从挑选行业来说,AI和医疗行业,必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在哪个阶段进去也很关键。
比如AI,现在商业化还是个问题,你现在进去不一定能感受到行业的快速发展或者红利,也许会很挣扎。
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会繁荣的,但是这个长期是多长,我们无法确定。也许三五年,也许数十年。还有哪些确定性的呢?
比如娱乐和泛娱乐行业,娱乐需求是人类几个永恒的需求之一。以游戏为例,游戏行业一定不会衰落,这个是硬趋势,但是游戏以后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是个软趋势。
现在还在巅峰的手游,也许以后会被VR或者类似于刀剑神域中的各种游戏给替代掉,手游一定会衰落,但是新的游戏形式是什么,这个不得而知。
最后分享一个书中的例子:1993年时,丹尼尔·伯勒斯去全美书商协会做演讲,据说现场有一万多名书商,他当时预言说两三年内,网络虚拟书店一定会出现,而这将改变人们的购书方式。
在场所有人都认为这人是个疯子,在那个年代,这些人压根儿都没见过互联网,就连最早期的网景浏览器都还在娘胎里,更别提什么网络虚拟书店了。
然而,那次演讲一年之后,便有人成立了一家叫做 Cadabra 的公司,又过了一年,Cadabra 便推出了网上书店,日后更名为“亚马逊”,而那个人,就是贝索斯。
四年后,贝索斯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源动力
第一阶段分析了这么多硬趋势和软趋势,实际上都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相关,游戏和AI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那么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科技发展的八大趋势:去物质化、虚拟化、移动化、产品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全球化、汇聚化。
每个趋势我都解释一下:
1、去物质化:以手机为例,八九年代的电影里面大哥大和砖头一样,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手机,体型是不是越来越小?再看看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体型越来越小?再看看咱们的文字载体的变化,从竹简到纸张到电子文档,这些都是去物质化的过程;
2、虚拟化:用软件模拟现实,例如模拟原子弹爆炸,再比如网络书店、虚拟人生等,都属于虚拟化。阿里一直在推动的虚拟电商购物,可以在线上感受到和线下一样的体验,就是虚拟化;
3、移动化:以前沟通交流只能通过固定电话来,但是现在我们在手机、PAD甚至手表上就可以解决。包括我们以前文件文档都依赖于U盘和硬盘,而现在可以通过云端,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数据;
4、产品智能化:有天你在路上开车,突然车上语音提示说,后面轮胎快没气了,然后定位系统提示你说,前面三公里有加油站可以充气,通过传感器和网络实现小到手机、电器,大到建筑交通等等的人工智能,这是产品智能化。目前常见的智能音响等等,包括小米系的智能家居,其实就是在往这个趋势发展;
5、网络化:今天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实时连接、沟通和信息传输,这就是网络化;
6、互动化:以前我们从在网上单向看新闻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从单纯看电视节目到参与投票、摇奖;包括在虚拟现实世界里实现虚拟的第二人生,我们越来越拥有能力和各种东西进行沟通和互动,这是互动化。包括互动电视,现在的互动游戏,互动视频和互动小说,一直在往这个趋势发展;
7、全球化:全球化自古就有,比如商路、邮政和电报等都是全球化的表现。广播是现代全球化的开端。不用走路,不用拉电线就能在空中传播。换句话说,符合去物质化和虚拟化两个路径,但一直要等到宽带互联网的高速网络出现后,全球化才得以完全实现,充分发挥威力。全球化并非只用于信息的传播,任何事物都可以全球化。比如经济全球化,分工分布到全球各地等;
8、汇聚化:像智能手机汇集了电话、相机、音乐、地图等等功能,像书店结合咖啡店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等,都算是汇聚化。像现在的汽车就一直走在八大路径融合的道路上。
所以我们从科技发展趋势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当下的行业或者想要选择的行业,或者你选择的公司,是否正在走在这把八大路径的路上。如果不是,可能就要思考一下,这个行业是否会被颠覆,如果被颠覆,你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么驱动科技发展的三大动力是哪些呢?
1、运算处理能力这个主要理论是摩尔定律:所谓摩尔定律,是指电脑运算能力每十八个月就会加倍。但这也并非绝对,例如七十年代的时候,运算能力隔了几年才加倍。但之后速度再次加快,呈稳定趋势。尽管摩尔公开表示过,此速度无法永远维持。但过去十多年,并无减缓迹象,未来的几年内,该趋势也不会改变。
2、带宽这个应该大家都不陌生,从拨号上网到现在的光纤,从2G到现在的5G甚至6G。带宽的迅速提升带来了信息传播量的提升。更多的新兴行业会随着带宽的提升而演化出来。
3、存储容量1956年,IBM研发出了全球第一个硬盘,称为RAMAC。当时的RAMAC的存储容量只有5兆字节,由50个氧化铁覆膜碟片组成,每片大小相当于24英寸的披萨,另外还需要空气压缩机,保护两个读写数据的移动磁头。
RAMAC体积相当于两个冰箱,重达一吨,租金换算成现在的金额高达200万人民币,尽管如此,其容量也不过是存储一首MP3歌曲。现在呢?现在随便一个U盘可能就就有几十个G。当然,其实这三大动力底层还有材料技术等等各种技术的突破,这里我们就不再讨论了,粗暴理解为这三大动力推动了科技八大路径的变化,也没什么问题。
从商业角度预测未来
这个其实是我不成熟的思考,不是书中的内容,大家权当一乐就好。
我先讲两个概念:交易成本:如果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价是100元,它通过运输、明星代言、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商场、门店再到你手里,卖给你1000元,那这900元就是交易成本。
定倍率:接着上面交易成本的例子,如果成本价是100元,最终的售价是1000元,那定倍率就是10。刘润老师的数据:鞋服行业:一般是5~10倍。化妆品行业:一般是20~50倍。
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尤其是消费品行业,最终产品的定倍率除了必要的成本之外,交易成本和定倍率会越降越多,几十倍的定倍率(除了高端奢侈品)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
比如最近的网红带货模式,李佳琪的带货,就是减少了口红的交易成本,到消费者手上的口红自然便宜优惠。未来这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模式可能会越来越多。
所以,你所在的行业定倍率是多少?是否有被颠覆的可能?如果未来被颠覆,你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以上就是我结合《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的思考,有些行业是能够套用里面的解释的,但是有些行业是没法套用的。比如医美,所以医美我是真的没法判断,哈哈。
希望这篇能对目前考虑换行的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