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找朋友聊天,感触很多。
恰好我正在作选择,进退失据,颇有些惆怅。于是问他该怎么看待选择工作的问题:
第一份工作,创业公司。工资不高,非常忙,以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家人孩子。但是做的事情是我喜欢的,话语权和实践的机会较多,对自己以后创业一定很有帮助。
第二份工作,成熟互联网公司。工资算比较丰厚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会小很多。工作性质和现在的内容差不多,难度有所提升。缺点是离创业比较远,能力没法快速成长,做大公司里一个螺丝钉罢了。
说白了,前者的能力提升是我想要的;后者的经济回报也是我想要的。我很矛盾有木有?
朋友说,你一直想创业,可是你真的去做了吗?
我一愣,告诉他说我有老婆孩子,只能先打工积累自己,一面寻找机会啊。
他说,我兄弟以前骂我的一句话,我要送给你——你总是在想这不行那不行,但是你不去做,怎么知道做得好不好?
你不去做,怎么知道如果不好、到底是哪里不好?
你不去做,怎么接受别人的反馈,得到别人的帮助?
朋友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因为我就是那个永远在“想”而从未行动的人。从来没有下过水,竟然妄想通过脑海中的演练学会游泳。
不久前看到亦仁老师的一句话:从未尝试过流量变现的人,不仅无法抓住这一次的流量红利赚钱,也无法抓住下一次、以及下下次、每一次。
回想我所知道的商业故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大多是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做生意、甚至已经赚到了小钱。从未经历创业而能够一举成功的几乎闻所未闻。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朋友说,到底还要花多长时间“提升能力”?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时候上战场了。盖世武功绝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炼成的,一定要真刀真枪地拼杀,在生死一线的危机中找到突破的契机。
要出做事情来啊,我的哥。
正如古典老师说的: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的能力。他的建议是——打造自己的“最小化可交付产品”。
我们必须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前期可以定很低的价格,比如99元,甚至破冰价只要1元钱,为外界提供产品优化方案。再靠这一点连接参与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来都会成为你履历的一部分,为你的品牌背书。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古典建议自己的运营团队帮别人出主意,自己的课程经理出去支持别人的课程设计,自己的运营负责人为更多公司提供运营方案的建议。这样他们能遇到大量的问题,倒逼他们进行大量的思考。这些输出也会让他们的水平和业内口碑都上一个台阶。古典自己在在行也开通了“如何设计好一个内容产品”的约见,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回到我自己的困惑:我需要的不是能力提升,也不是金钱的回报,而是打破心障……我要破除的是自己只爱空想而从不践行,只爱清谈而不落地,只爱面子而害怕行动失败的“理论主义”。
朋友举了个很形象的类比:金鱼缸里的鱼看人,以为是庞然大物——因为水会发生折射。但是如果跳出来,它会发现人其实就是这么大,再正常不过。
你不跳出安乐窝,你不去做,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今天的聊天还给了我另一个启发:人,一定要打开自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冥思苦想,只会走火入魔;找到正确的人交流碰撞,也许走进死胡同的思绪就迎刃而解了。
你问我工作的事情到底怎么选?
我想我更倾向于选择第二个。收入更高,就不至于为了柴米油盐闹的家里鸡飞狗跳。有更多空余时间,才能解放出来思考和践行、真正去落地自己的事情。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