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感恩,或以动物行为来侧面引导(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或用警句直接训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倡导固然有助于感恩美德的传承……
但缺少的是从个人角度对感恩行为进行由内而外的解析。事实上,如哲学家尼采所言,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在与情绪做朋友的征程上,感恩是必不可少的处世之道。
在心理学上,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恩惠或帮助,从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的体验或结果的过程或特质的人,不为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也不一味索取,纵容自己的私欲膨胀,而是感恩生活的赐予,感恩他人的合作,感恩自己的坚持。有了感恩之心,我们就会放空自己在得失面前能心态平衡,能用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回馈社会。
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
第一组称作“表达感谢组”:被试者需要在记录本上写下前一周所发生的 5 件需要表达感谢的事情;
第二组称作“表达烦恼组”:被试者需要在记录本上写下前一周所发生的令自己感到生气或苦恼的 5 件事情;
第三组称作“控制组”:被试仅需在记录本上列出前一周所发生的 5 件事情,且未被告知是否应关注所发生事情的积极或消极方面。
结果显示,与“控制组”及“表达烦恼组”相比,“表达感谢组”被试的幸福感水平上升了 25%,他们普遍对未来更为乐观,对各自的生活也更为满意,他们还会每周进行大约 1.5 小时的体育锻炼。
感恩对幸福的促进还可能与积极情绪相关,感恩本身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体验,与高兴等日常积极情绪体验正相关,感恩还可以促进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体验转换。感恩还是一种应对机制。感恩的人更有可能寻求和使用工具性、情绪性的社会支持,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事件,对遇到的情境做积极的解释,能够发现生活事件中的发展点和生长点。感恩的人较少使用诸如逃避和药物滥用等消极应对策略。感恩还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连接。人们都喜欢跟知恩图报的人交往,因而感恩的人拥有更强的社会支持系统,遭遇逆境时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其实很多时候,一开始我们对他人的善行是感恩的。可是,慢慢地我们就习惯别人对我们的好,认为那些是理所当然的。有一天,他人对我们的好稍微少了一点,我们就觉得是他人对我们不好了,甚至就开始怨恨和争执。其实,感觉适应是我们的本性,所谓“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他人善行的感受也会自然适应,逐渐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习惯了我们对他们的好”而依赖我们……我是深受其害的因为我学了“感恩”的这些道理,再加上我有着计算机的技能,所以对他人以前是有求必应,直到现在我有时忙不开了,他们就真的开始各种抱怨。
对善行的感觉适应更多地发生在亲密的人之间,比如父母、伴侣、手足之间。有的人对陌生人提供的细微帮助往往感恩戴德,却对身边亲密者提供的日常帮助毫不在意,因而不经意间就伤害了亲密的人。更有甚者,一旦进入这个状态,还要使尽浑身解数证明是对方有愧于自己。如此这般,感恩自然是很难了,亲密的人也成了“地狱”。所以,回过头来想一想,用乔斯坦·贾德的话——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警醒自己,放空自己,是我们用感恩之心去营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