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作家余华的这句话,大概是所有被贴上“不合群”标签的人的心声吧。
以前,我特别羡慕那些八面玲珑,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人,我总觉得,不合群大概是一种缺点,要修正它,要迭代它
我是到了45岁之后,才知道,不合群,也许是这个时代里一种很稀缺的能力,因为不合群的人,至少要有敢说不的能力。
我从小就是个特别在意别人感受的人,聚会中,真的哪怕我坐的已经无聊至极,我也说不出一句我先走了。因为怕破了别人的场子
但是2019年的一场疫情,被迫关在家里,听书,做各种线上社群,完了后一个人散步,随性的抓拍大自然,让我彻底喜欢上了一个人的自由,
疫情解封后,晚上的聚会我几乎都不参加了。因为熬夜一天,后面两三天的生物钟都会乱,很多活动我也会婉拒,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说不的时候,想了各种借口,把那个拒绝文案发出去的时候,惴惴不安,担心啊,被社会遗弃了怎么办?被边缘化了怎么办?
嗨,纯属想多了,自强者万强,
但是我说不合群,不是说要劝你断绝社交,我也会和好朋友吃饭聊天,在身边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竭尽所能,也会参访学习,交流经验。
不合群,是想跟你说,要遵从自己的节奏,选择你想要的,对不合适的坚决说不。
不合群不是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而是拥有了感受不的力量。
有一本书叫害羞与社交焦虑症,它里面说40%~60%的人都会有社交焦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于是逼迫自己去强融圈子,试图换来内心的安全感。
讲到这儿,我想到一个作家,残雪,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前三的作家,但我觉得其实他也未必在乎这些,因为他跟其他作家很少交流,也不参加任何文学活动。
残雪说,主流文学的圈子我融不进,也不想融。他甚至出版了一本残雪文学观,批判了好几位当代文坛名家,不少人说他是异类。残雪不在乎,他文笔犀利,坚持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有人称他为中国的卡夫卡。他失去了什么,也许吧,但是一定不及他得到的多。
网上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说玩俄罗斯方块的时候发现,千万不要太合群,因为合群你就消失了。
介意别人怎么想,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们就会成为泯然大众的一员。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就会发现,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那么你就得有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你就得让自己跟众生喧哗,保持一定距离。
做养生今年是第22年,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做养生公益群,做教育,去私人订制化的服务个人和家庭,也遇到一些热心的建议,比如我们一起做个养生会所吧!去做这种模式吧,多赚钱啊,
我现在已经能做到,最多是笑一笑,不是我天生清高啊,梁宁的新书真需求里有一句话:人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你能链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拿起手机做短视频,向陌生人讲我的故事,想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去认识共同价值观的人。已经八个月了。这期间遭遇到的质疑,甚至那些隐隐约约的明示暗示,但我已近早就学会了
不要人云亦云,就回到你自己的路上。
庄子里有这么一句话,独来独往,实为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我特别想对那些生来内向,喜欢独处的人说,看啊,你有这么强的能力和勇气,你不伪装,不讨好,因为你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所以自得其乐,因为不爱讲别人的八卦,所以不喜欢扎堆,因为不善于和人勾心斗角,所以远离人群,你没什么不好,你只是对自己足够的明了,你心里清楚,对你而言,离人群越远,你就会离自己越近。不刻意合群,是看开人来人往后的清醒,享受独处,是孤身且自由的情怀。我是梅姐,让我们一起青春流失慢一点,健康回归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