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稿文字图片不要一样
刚做UI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设计稿文字图片要保持不一样。
我以为这些图片和文字都是后台配置,认为没有必要单独去做啊,这不是浪费时间么,本来项目那么紧,那时候做的项目基本和下图一样,图片文字都一毛一样。
直到有一次去面试,面试官问我:"为什么你的设计稿图片文字都是一样的呢?",我对他说,"因为这些是后台配置的,所以我就觉得没有必要设计"。他反问道,"你不设计出来,我怎么知道这个界面好不好?",就这样短短聊了几句,他就让我回家等通知了。
但那时候我并没有在意,直到后来工作中领导又问了同样的问题,我才回来做了一个实验,在网上找一张设计还不错的案例,这个界面整体给人清爽简洁、配图活跃个性的感觉。
然后在将里面的图都改成一样的,我就发现改完之后,确实很难判断这个界面的好坏,尤其像这种内容少图片多的界面,他的成败其实重点就在配图上,如下图:
后来在做设计稿时,不管在忙,我都会把图、文字好好编辑,哪怕图可以丑一点,但是一定要保证不一样的内容。
二、别用其他组件代替
在设计时,一定不要为了省事直接用其他平台的组件来代替,这直接会导致设计效果和规范的不统一,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沟通时间。
比如我们公司的后台界面用的View UI的框架,现在需要给公司的后台进行优化,但是我手上又没有View的组件库,如果重新画感觉有点浪费时间,如下图:
于是想着反正手上有现成的蚂蚁金服后台组件库,要不直接拖过来用,大不了后面给前端说下,设计稿只是整体效果,具体的控件还是用原来的样式。
但是,我以为这样嘱咐了前端就没问题了,实际上前端其实搞不懂哪些是用原来的,哪些用现在的,或者他干脆忘记我说的话了,直接就按照设计稿上来实现了,结果验收时才发现又得重新调整。
最后,我本来只需花20分钟画套控件,但是我却花了2个小时来和前端沟通,重要的是还浪费了前端的时间。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有些懒你偷了,迟早是要加倍还回来的。
三、极限值要考虑全面
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极限值考虑全面,我之前在设计数据页面时,就上过一次当。
我在设计数据页面时,由于整个界面都是数据,没有图片,因此想着用图标来丰富一下。但是却忘记了解数据最大会显示多少位,就导致上线后才发现当前样式容纳不下,真实数据最长有7位数,然后我这最大只能展示5位。
于是领导通知马上调整一版新的出来,于是我只能将图标删掉,保证数据展示出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多次发生,我想这个月的绩效就只能得C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想着要不把界面中常用到的极限值都总结出来,下次在设计时就不会这样手忙脚乱了。
然后,我就开始翻资料、看其他的文章,在结合自己当前项目,将需要用到的极限值都整理了出来。
当然,可能我总结得不太全面,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这样在设计时,翻来看看是否有考虑掉的情况,这样就能避免在出现这样的问题。
四、所有流程都需展示出来
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整个流程的界面都设计出来,哪怕是一个Toast、一个弹窗也要展示出来。
我就犯过这样的问题,之前我在设计购物车列表时,界面中有个删除按钮,需要二次确认弹窗,类似下图当当上面的弹窗,于是我口头告知前端这里直接加个二次确认的弹窗组件即可,我就不画出来了,但是由于时间比较长,他们写的时候就忘记了。
后来也是在验收时才发现,删除的时候直接就删除了,没有二次确认,收藏成功也没有提示。这时候只好在拜托前端加上。
因此这次的教训告诉我,尽量将各流程都画出来,不仅可以让自己逻辑更清晰,不易漏掉界面,同时也不怕前端忘记,从而减少沟通成本。
五、所有状态都应设计出来
界面中的状态,以前我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计,但是人脑有时候是最不靠谱的,当我们大脑高度紧张时,就容易出现漏考虑的情况。
比如下面贝壳的提交表单,在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默认态是什么,选中是什么;预算金额的滑块最小时如何显示,最大时如何显示;选择区域时默认是什么状态、选中是什么状态,联动的状态又是什么。键盘弹起的默认状态和输入状态,键盘收起弹出收起的交互操作,以及提示、成功、失败等反馈的效果都需要设计出来。
是不是看着脑袋都很晕,这种表单流程,我在设计时就很容易将地址联动、键盘交互这些漏掉。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同样根据项目制作了一份常见的状态表,避免考虑不周全的情况。
当然,刚开始考虑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不全、遗漏的情况,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和组件库一样随时保持更新就好。
这样不管是自己做设计时,还是在项目需求评审时,我们都能考虑得更全面,更有逻辑,发现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来,避免设计时发现交互不对劲的情况。
六、画重点
以上和大家分享了我记录的,也是新手设计师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想和大家传递的信息是,就算是在小公司,就算没人带,我们也可以通过记录问题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变得更靠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思考,你会主动去找资料,你会去咨询其他前辈,这比你直接啃一本书、看一篇文章效果会更好。
简单来说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练习,就不怕没人带,就不怕看了书记不住,就不怕看那么多网文却依然做不好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