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师实际上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却发现在众多犯罪案例中,大多数都能从早期的教育中寻找答案,研究到最后发现其实就是人本性的不同,而人性的弱点往往都和早期的情感、性格、心理培养有很大关系。
0-3岁是身体和思维发展最关键的时间,也是早期情感,观念、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人类成年后是要比动物聪明的,这是事实。但早期确是最笨的。老师举了个例子说是把刚出生的大猩猩和新生婴儿在同样的环境下长大,发现早期的大猩猩是是要比婴儿聪明的,它们知道简单的指令,会有回应,而婴儿不会,除了吃就是睡。成年之后我们发现大猩猩的各方面发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婴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复杂的思想,与外界的连接,产生社会性。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们生来就是需要被照顾的,没有抚养人的照顾,婴儿不可能存活,也就是说解除婴儿所有痛苦都要完全依靠另外一个人。时间长了就会萌生一个东西,这就是情感,婴儿会和抚养人产生情感的连接。你会发现孩子6个月到1岁就开始认人,如果身边突然换个人照顾,就会紧张不安,因为这不是她熟悉的面孔,声音,和气味,那么父母就会获得孩子的心理资本,这是很关键的。
有些家长就说,我的孩子简直管不了了,说什么也不听,那么你的孩子早期是谁抚养的,如果是父母还好说,如果不是,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你和孩子本身的关系从孩子情感萌芽的时候就是缺失的,在孩子眼中你不是她生命中最早出现的那个人,在她最无助,最需要被照顾的时候,你不是出现在他身边的那个人,自然不会有感情,也不会在孩子心中获得心理资本。
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你没有能力照顾,那你就不要生下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把孩子留在身边自己带。
另外,还有儿童早期的观念和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什么是观念?观念就是看到的并形成的行为,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早期的观念形成影响,举个例子走在马路上,捡都都是的钱包,有的人可能想法设法的去找失主,有的人可能会一声不吭的留下,前者肯定是父母教育的孩子为人正直,不捡外来之财,后者父母可能就是个爱捡便宜的人。
所以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有些观念行为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父母的为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观念。
什么是性格?就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方式,我们说这个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这也和早期的培养方式有关系。如果我们从小就是生活在父母,爷爷奶奶这种亲人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肯定说话是多的。就比如我的孩子属于在一对多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说话很早,而且不到两岁就可以念诗背词,小嘴也一直不闲着。
就像老师说的“好的陪伴一定是有唠叨的”。
并不一定说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就算是陪伴了,刷手机带孩子那不叫陪,那只能是说是呆在一起,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交流,是沟通。这样孩子成年后才愿意与人打交道,社会性才能强,性格外向,反之则话少,比较内向。
内向的人内心是孤独、寂寞的,身边也是没有朋友的,渐渐会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会厌世,成年就会容易走上犯罪和自卑的道路。
总结一下:
早期的情感萌芽,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影响,其实都是来自于父母。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造就的,解决问题关键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