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知道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以后,我就深深地陷了进去。
这方面的书看的越多就越发觉得有道理,相信大家都痴迷过这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比原生家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掌舵自己的人生。
但我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我们发现“原生家庭”可以是一切“罪恶之源”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把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和不愿意面对的问题都甩给“原生家庭”,这也可以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性格不好,不好意思,不是我的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人缘不好,不好意思,不是我的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婚姻不幸福,不好意思,不是我的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回想过去的事情时,每想起四件以上不愉快的事情才能回想起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对于负面影响总是比正面影响记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回想起来,也就是说,只要你潜意识里认同“原生家庭”是你不幸福的源头,那么你总会找到童年记忆中那些对应的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越找越熟练,最后不知不觉真的说服了自己,进入一个用不幸回忆来试图治愈不幸现状的恶性循环。
把自己的不幸习惯性地归咎为“原生家庭”的错,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但是长期下去会让自己陷入更严重的困境,随之而来的是习得性无助。
关于习得性无助,还要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1967年的一个实验说起。
塞利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电击之后狗在笼子里狂奔、哀嚎。多次实验以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开始狂奔、哀嚎。更多次实验以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痛苦地哀嚎。后来塞利打开笼子,示意让狗出去,但是狗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继续趴在地上痛苦地哀嚎。狗不再逃走是因为它相信电击是不可逃避的,逃也没有用。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当我们相信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结果的时候,遇到任何逆境,我们会自动进入放弃努力的状态。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为“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相信因为时光不可逆,我们不可能回到童年重新活一次,那么一切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于是慢慢地麻醉自己,放弃任何形式的努力。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无论你觉得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会是对的。”
德国学者阿尔伯特·史怀哲说过这样一句话:“二十岁的脸是父母给的,四十岁的脸是生活给的,六十岁的脸是你自己给的。”
作家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说,“责备你的父母把你引向错误的方向是有期限的,当你长大到可以自己掌握方向盘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了。”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我的大姐,是和她的一次长谈让我突然意识到,在“原生家庭”归因的习惯养成中,我能够熟能生巧地挖出很多负面的回忆,却下意识地屏蔽了更多正面的回忆。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
当我们自己建立家庭、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更加明白这话一点不假。
当我们长大到可以自己掌握方向盘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已经是我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