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的这段话对我影响很大,它告诉我们这一生最应该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作家博尔赫斯在他85岁的时候写了这样一首诗:

如果我能够重新活一次

在下一生—我将试着犯更多的错误

我不再设法做得这样完美

我将让自己多一点放松

……

我会谨慎而丰富地

活在我生命里的每一时刻

当然,我也会有许多欢乐的瞬间——可是

如果我能重新活着

我将试着只要那些好的瞬间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建造那样的生活

那就不要丢掉了现在!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个与博尔赫斯的诗不谋而合的片段:基丁老师第一次上课,他吹着愉快的口哨从教室前门进来,绕后直接走到后门就出去了,留下满教室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然后他转过身来,招呼大家一起出去,在前辈校友年轻时候的照片前,他用这些前辈的口吻告诉学生们:把握当下。

《死亡诗社》上映于1989年,由彼得威尔导演,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正如其名,电影讲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诗和死亡。

电影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所美国的男生预科学校威尔顿学院,该校历史悠久,升学率极高,管理也极为严学生格。“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是该校校训,学校有着英国式传统的沉闷、刻板与压抑,与朝气勃勃的学生们格格不入。

基丁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他会在课堂上学奥利弗劳伦斯和马龙白兰度腔调朗诵莎士比亚戏剧,幽默而不失和蔼。他叫同学们撕掉课本前言,告诉大家要摒弃教条,独立思考。他在上课时突然跳上讲桌,然后让大家都站上去试试,告诉大家要时常换个角度看世界。踢足球时,他放着音乐,并让大家每人大喊一句口号,告诉大家不要压抑,要敢于表达自己。他带大家在院子里散步,告诉他们要学会保持独立和自我。

有人曾教过我们这些吗?似乎没有。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要听话”,一切都“被安排”,个性和自我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电影中,尼尔的父亲为了将他送到威尔顿学院,付出了很大代价,父亲希望尼尔考上名校,然后成为一名医生,所以他禁止儿子参加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电影一开始,父亲就强迫尼尔辞掉了校刊社的职务。然而,尼尔一直热爱演戏,希望成为一名演员,后来他通过基丁老师,在惠特曼等伟大诗人的感召下,他终于不再为父亲的禁令所禁锢,开始“不听话”。

尼尔不仅组织恢复了基丁老师年轻时参与的“死亡诗社”,还去应聘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的角色,并如愿得到角色。

尼尔得到了喜剧角色,但他却成了自己人生悲剧的主人公。

父亲得知尼尔要出演喜剧后,来学校阻止他,尼尔表面上答应了父亲,但却在父亲离开后依旧没有放弃出演,并伪造了父亲的同意书。演出那天,尼尔的表演非常出色,但没想到,他父亲突然出现,并在演出结束后带他回家并要给他转学。

父亲一直过于严厉,尼尔想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却不敢说。就在那天晚上,天降大雪,在这个外表变得崭新洁白的世界里,尼尔开枪自杀。

不自由,毋宁死,或许这是尼尔自杀最大的原因——他再也不要“听话”,不要“被安排”,他要去天堂逐梦。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会人们什么?

我觉得除了必要的生存技能,还应该教会人们如何追求爱与自由,教会人们如何独立思考,教会人们如何做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

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我们有很多人生来就不自由却不自知。

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哪怕曾经地冻天寒,此时山遥路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引言 上周末看了电影《死亡诗社》,是大概2年前看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改变》中提到的一部电影,在手机记事本中做了记录...
    Knowingisbeing阅读 1,242评论 4 6
  • 不爱C罗,不爱梅西。 抱歉,在这个时代,我是个伪球迷。 伪球迷分两种,一种是平时不看球,一到大赛就冒出来,各种恩怨...
    老学长阅读 308评论 2 6
  • 欢喜,浅爱! 520,爱是:“为你在,一直在,因为,你早晚要来……” 无论我们读过多少哲学、多少经典,经历过多...
    杉茶花阅读 448评论 5 3
  • 司考被称为天下第一考,考试难度可见一斑,而且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众多,想在无数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10%,就需要付出...
    斗考网阅读 4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