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要求,让生活把答案交到手里,相信它就是最适合。
——沈熹微
建议七: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
他每出一道题,几乎间不容发,不让学生思考,马上就开讲;
或者很快叫停学生练习,让大家“听老师讲”。
他在上面讲得很带劲,学生在下面则念念有词,好像能应和他的节奏,跟上他的思路。
这亦是假学现象。
你似乎想立竿见影,自己一讲,学生就懂,操之过急,而且有明显替学生学习的倾向,学生长期被动因而懒得去动,不可能学进去。
看似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都很活跃,课堂小练习完成情况令人满意,但这都是“假性活跃”,即时练习成绩好,不过说明暂时懂了(甚至连懂都谈不上,准确讲是还有印象)。
内容教得多,课堂较拥塞,这时常会有较多碎问。
教多则易碎,多、碎则显快。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
人们总是不给学生留一点念想,不跟他们捉迷藏,不让他们多费脑……直接把难点讲清好了,把结果说出得了,把谜底揭开算了,这多利索、畅快、高效呀!
很多教师都有从灌输、填鸭式教学传统里传承下来的“原罪”,要洗刷还真不容易,但是必须洗刷,必须改,不破不立。
要知道“慢”也是一种能力,它还是一种意志、信心、定力、智慧和策略,是治“坏”的良药,治“恶”的利器。
真学是身心俱在的学,是以思贯一、以想为主的学,是有点难度的学,是浸润式而非浇灌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是“这个人自己的学”。
1.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特别是对核心点、关键处等的知识,教师一教了之,学生“被学”而乐之。
命题专家:我们的许多学生没有做过一道真正的数学题。【学生做题受动性强,而非主体在场,貌在而神离。】
2.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
“点对即止”:教师提出问题,当有学生回答正确后,不管问题本身思维深度、理解难度有多大,教师都立即结束对此问题的逼问以及师生、生生的交流。
部分学生懂了、会了,不代表更多或全体学生也懂、也会了。
我们至少要把大多数学生有效参与问题作为一条底线,决定止抑或行。
“点对即止”,于无形中有可能遏止或扼杀(更)答面积发生真学的势头,也有可能以外在表现的顺溜掩盖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的实质。
【我们可以这样做】:对处于核心地位、较有分量的问题,如果较早有学生答对,教师可以暂时“不置可否”,请其他同学再说。说错了不要紧,它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展现了更多思路。
接着请答对的同学评判其他同学的观点,然后再展示自己答对的原因及思路,以此让更多学生有“答对”的时空和机会。
还可以采取“变式教学法”,对问题呈现情境略加改变、更换,让更多学生继续思考本质或内核没有发生变化的“那个问题”,要让学生做到“穿上马甲我还认识你”。
4.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学了还要想,即便是底阶思维学习(记忆、理解和一般应用)也都有思的因素在。
要尽量减少、克服以底阶学习代替高阶学习的情形。
例如:以记忆代替理解,以理解代替应用,以应用代替分析……都是不合时宜的学习方式。
5.以显学代替潜学。
显学指外在、看得见的学习,例如:应答、练习、板演、合作。
潜学指内在、看不见的学,主要指不动声色的思维状态。
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
【要给学生较长时间有质量的思考!】
6.以机显(媒体显示)代替人思。
多媒体不会让一个坏教师变成一个好教师,它可以让好教师更快地变得更好,或者让一个坏教师变得更坏。
7.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
过程也是目标,体验亦即“发生”,错误蕴含真知,可我们往往把这些给紧缩、掠过和删除了。
无错即无过程。无措即无体验。
赞科夫: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与君共勉】:面对问题,教师不要动辄做“最强大脑”,当“解题神器”,解惑于前,示范在先,而要把问题抛给学生或还给学生,并予以适量、适度的指导或暗示,使其在心里认真忖度[cǔn duó],最终从对问题的茫然、迷思中破茧化蝶般走出,发现、揭示和阐述问题的答案、自己的思想……
太崇拜直接效益,太在乎立竿见影,太在乎今天的收获,而不在乎明天的意义,它最终是失败的,因为学生由此得到的仅仅是更加容易忘记的肤浅的知识。
佐藤学: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让学习的过程延缓、耽搁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浸入、心灵的镌刻,有利于能力的养成、恒久的发展。
儿童心智的重要成长期也在人生头年,我们要秉持“三分教、七分等”的心态,陪护他们好好地长根,到那时,“看不见的,看见了”,它何止是花繁果硕,更是无可限量的生命力。
立杆要见影,需要光源。
学生才是自我学习的首要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