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全力和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昨天下午电话打过去,佳哥说:“你过来吧!我现在给你盖章签字。”我没有准备好就约定今天,现在我不得不在小区里闲逛等候着他的身影出现在御营坝区附近,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回首前尘往事不堪忍受着孤独和无助,我们在小区公园里看时间流逝慢慢地,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给我打电话?妈妈又约定了明天“中元节祭祖扫墓”,上午办完提交公证手续办理,就联系一下吊顶退费的事情?集成板的发货?水电移位等多种琐碎的细致工作落实到位……
吃早餐的时候,见证了一碗米粉的爱情她骑车不小心伤到了脚,已经一个月了依然等待着康复治疗。他在等待泡米粉的过程中插进了话语,闲聊中得知她和他对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为一碗米粉。
现在距离打电话已经一个小时左右,我想要打电话给对方:“忍住,你打电话就是在催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一句话爽了,现在就只有专门傻傻地等待着。
挤公交过大桥吵得不可开交,现在小区公园内有一群老人叽叽喳喳,烦躁不安。
发现被点名了,我工作过两所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150年历史)比利时UBI商学院(不到50年历史),都是真实存在的院校[呲牙]尝试回答一下戴老师的提问,与大家切磋:
1. DBA本身是有价值的,花老师的定位也一直侧重理论的实践研究。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她读的学校来路不明。不要说20年前,就是现在,国内真正有能力培养国际水平DBA的院校(不依托联合办学),都还没有。
2.即使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国际水平DBA文凭,也不具备指导Ph.D的资格,这是本末倒置。这个博导当的,令人费解。德鲁克大半生都没有被主流管理学界接受,幸亏长寿才终得圆满。中国管理学界再等50年看看有没有希望出一个能对标德鲁克的吧。经济学界内有吴敬琏,外有张五常,可圈可点,可算没让中国挂零。
3. 国内学界也是半个名利场,这种情况不是个案,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国际上始终没有多少真正的影响力,也是必然结果了。
4.打铁还要自身硬,花老师的著作没有真正的理论原创,基本属于科普读物。她比很多国内管理学教授已经不错了,但是也只是不错一点点。离女版德鲁克还差一个世纪吧。
5.人性中的弱点每个人都有,有的人的行为克服或制服了这些人性弱点,有的人被这些人性弱点所驾驭。严格的学术训练是很好的免疫剂,可以用来对抗机会主义的人性弱点。如果一个学者没能扛住,那我们一般的第一反应是他的师承有问题,他的学术训练不合格。
我赞同殷老师的观点。解释一下,DBA是工商管理博士,以前流行的是MBA是工商管理硕士,我读过后者,后来看了某名校的DBA课程结构,不仅理论上更深更系统,对实操的支持反而更强了,有需要的朋友真可以读一个[呲牙]管理学界我不了解,心理学方面略知道一点点,也有类似的现象,很多所谓心理专家大师,大都没有自己的原创,很多国内备受吹捧的心理著作,甚至连合格的科普都算不上,混杂了大批的伪科学。
任何学科做理论原创都很难,但是学者至少应该可以在对抗人性机会主义的诱惑时,更有免疫力。这个社会才健康,才有希望。
确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集体心态转变,当年年轻人群体主流叙述还是应该要多奋斗,多反求诸己,少抱怨不公。现在似乎调转了。
我觉得或许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更明智的态度[偷笑]对所谓现实有了更多感触,对自我的认识,对接纳与改变的思考;另一方面,很多躺平也是无可奈何,社会规则的虚无化,带来了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偷笑]不一定是一种认知失调后的自我保护,如果对所谓价值有一种固化的认识,就失去了思维与行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不高,都躺平了,怎么会高?
对人性不存下侥幸心理,立即行动保护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