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京城洛阳。日外
洛阳,古称豫州,因居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皇宫雕梁画栋、镶金嵌玉、流光溢彩、珠光宝气,一派皇家豪门之气。城里楼肆密布、林苑环绕、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热闹繁华。
67、洛阳文华街。日外
文华街,京城著名书法文玩一条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川流不息。无论是店铺,还是住宅,门前几乎都有一块匾额或招牌,或篆或隶,或草或行,书家林立,诸体兼备,流派纷呈,蔚为壮观。
钟繇看到一块匾额,长约丈余,宽约六尺,上面题署为隶书“杏林春满”,落款曹喜,钟繇欣喜若狂,原来是曹喜老师的墨宝,只见他一会儿高扬着左手,伸出右手,用食指在左手掌上比划着,一会儿低下头,默默思考,一会儿在空中继续比划,行为怪诞,旁若无人,路人纷纷驻足,一袋烟的功夫,里里外外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旁的钟瑜原本对钟繇这股“忘我”的怪癖早就习以为常,可今天不同,这里是京城洛阳,上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再不解围,要出大事。钟瑜挤进人群。
钟瑜:繇儿,别再发神经了,看看四周。
钟繇这才回过神,缩着脖子,勾着腰,随着钟瑜冲出了包围圈。
叔侄二人继续向前走。
钟繇突然挣脱。
钟繇:崔瑷的章草。
钟繇站在一个字画店门口,门口悬挂的招牌为草书“墨池”。钟瑜一看这阵势,暗思咐:要坏事。不论分说,拉起钟繇就往前跑。边跑边说。
钟瑜:繇儿,不能再瞎转了,太学院的《熹平石经》还看不看?!
钟繇:看、看、看!
68、洛阳太学门口。日外
汉灵帝熹平四年,当朝中郎将蔡邕负责校正的儒学经典《诗经》《尚书》<<礼仪>>等七经,皇帝下诏,蔡邕亲自丹书,镌刻四十六石碑,立于太学院门口。字体隶书,笔画瘦劲如铁,波挑分明,一字一奇,美妙多姿,是当时书法的最高典范。天下儒生纷至沓来,每天人来人往,坐车的,步行的,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钟繇叔侄也穿梭在人海里。
钟繇:第一次进京城,人可真多啊。
钟瑜:繇儿,你还记得当年你到鄢陵临摹《尹宙碑》的情形嘛?
钟繇:记得!记得!一眨眼五年了,终于要看到《熹平石经》了!
挤到跟前,叔侄二人立刻被蔡邕取法高古,精美瑰丽的书体震惊了。钟繇仔细琢磨《熹平石经》的字势,笔意,结构和章法。拥挤的人群前,钟繇身子或蹲或立,手臂或扬或收,神情如痴如醉,如入无人之境。可害苦了身后也在观看的众人,众人碍于钟繇是个小孩,只好随着钟繇的手势上下左右,来回摆动姿势。看到后来,有人累的够呛,转身离去,留下的则不看石碑,倒看起了热闹:钟繇上蹿下跳,仿佛蟠桃园饿急的猴子。
天色将晚,钟繇兴趣正浓。
钟瑜:繇儿,日落西山了,是不是还想学《尹宙碑》那次不吃不喝,不回家。
钟繇:(拍了拍肚皮)叔父,现在我还不饿。
钟瑜:能的你。看了几个字当饭吃?
钟繇:叔父,你看【为】、【用】、【勿】、【龙】等隶体,秀丽而有骨力,结字匀整,字势俊美。用笔方圆兼备,笔画绵里裹针,真可谓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大饱眼福,大饱眼福呀!
钟瑜:(用食指摁了摁钟繇的脑袋瓜)你把我气饱了。看你,眼睛都钻到石头缝里了。走、走、走啦。
直到在一间字画店里买回《熹平石经》拓片,钟繇才见了宝贝似的,一蹦一跳往回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