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放假期间,着重在读李金钊的《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今天读的是第三章,开始了本书的主体部分。书的结构与课题研究相类似,第一章为课题的提出,用反面的四个案例和正面的案例让我们关注到教学应该符合脑的功能。第二章为课题的理论基础,也就是现今对脑科学及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开始研究的主体内容了,主题为“理解脑与学习:基于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看题目就可以知道,是介绍脑科学中关于学习原理的。这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脑的四个属性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为关于脑与学习的八点认识。
大脑的四大属性是什么呢?是生理的脑、认知的脑、情绪的脑和社会的脑。想到了我正在写的课题申报中,德育的四维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四分法是不是正好与脑的四大属性大符合呢?
生理的脑是把脑看作是一个生理器官,它是高耗能的,所以我们用脑之后会感觉到特别疲惫,也会饥饿。因为大脑活动时,会消耗很多的氧气、血液和蛋白质等。作为一个器官,它需要休息,而脑的休息有两种,一种为消极的休息,即睡眠,另一种为积极的休息,运动、听音乐或者转换大脑的“频道”等。
认知的脑,主要是脑的学习属性。后文讲到了学习是脑的功能。作为认识的脑,会积极地去追寻意义。晚饭时侄子与我的对话,就是在追寻意义。他们老师布置了国庆节每天阅读一小时的书,并需要将阅读的具体时间、阅读的内容上传到班级群里去。坚持了第6天了,他问:
为什么每天要阅读一个小时呢,读这本书好无聊,有意义吗?
我把它理解为两个问题,他在追寻两个意义:
一是每天阅读一个小时有意义吗?
二是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有意义吗?
当学习找不到意义所在时,人就是觉得无聊,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习的效果自然差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去分析找寻学习的意义所在。
由此,我找到他的症结所在:语文成绩差的原因,是阅读量不足,补充阅读量需要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就是在培养阅读习惯。如果能坚持一个月(一般都说是21天),就能养成阅读习惯。而且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阅读。养成这个习惯后,会受益一辈子。
读这本书的意义,从读这本书的前几章出发,从这本书里面了解到了什么,由此引出还想了解的内容。引发他自己去找寻读这本书的意义。
第三大属性是情绪的脑,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应该学习去引导积极情绪的产生。
第四大属性是社会的脑。其实,按照需要层次来说,社会有脑也就是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里把它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这一章的重点部分应该是在后面,即关于脑与学习的八点认识。我将这八点认识罗列出来,在现其逻辑性有些不好理解,应该将顺序换一下,如首先是生存问题,这个应该是第一点,但是作者将其放在第四点了,可能他是强调学习方面,所以将学习的三个方面放在前面。
读一本书,我喜欢将其条理理顺,这样读起来对大脑接受来说,更有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