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永乐帝朱棣对科举取士还是很重视的,不仅让科举进一步完善化和常规化,还创建了庶吉士制度,增加了读书人的上晋机会,但是,对于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只要发现有一丝违背君主“圣意”的便会严厉惩处。
譬如一例:不会背《捕蛇者说》,被罚做苦役
永乐二年,为引进人才,朱棣新挑选了特别优秀的“二十八宿”。朱棣尽管十分喜欢他们,但又不怎么放心:这些经过九九八十一关考上来的“天之骄子”,是未来的文臣新秀,少年得志固然感觉不错,然而不能因为无限的皇恩浩荡而助长了他们的骄气,尤其不能让他们因此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想到这些,朱棣一有空就往文渊阁跑。
有一次他来到文渊阁时,忽然想起自己学过的唐代柳宗元的美文《捕蛇者说》,于是命这二十八人背诵。可能是因为见到朱棣那副凶狠的面相而害怕,也可能是因为很长时间没有复习了,二十八人竟然没有一个能将全文背出来。朱棣顿时恼怒了,新科进士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者,居然连唐代名文都背不出来,不惩治一下他们的傲气和懒散的习惯,将来怎么能让他们来担当我大明帝国的重任?于是他诏令,将这二十八人全部戍边充军,后来又下诏让他们去做苦役,搬运木头。读书人哪能干得了这样的苦力活,没几天他们就被折磨的不像样了,状元曾棨带头向皇帝上书,诉说劳役之苦,并表示对以前行为的悔悟。朱棣等了一段时间,觉得将这些读书人折腾的差不多了,就下令召回。
初一看,我们会觉得朱棣这是懂得爱惜人才,锻炼人才,其实不然,看看他在科举取士中的另一面,就不难发现他是个只是个喜欢作“政治秀”的皇帝。
譬如一例:听不懂福建话,不给高官做
永乐朝前期有一年举行科举考试,在最后一关殿试时,有个叫林廷美的福建人考得不错,人也长的很漂亮英俊。朱棣一看,就喜欢的不得了,想留他在中央做官,于是就问这位林进士:“你是什么地方人啊?家里还有什么人啊?”谁知,林廷美刚一开口,朱棣就接连地邹眉头,因为他实在听不懂林廷美的福建腔调,当即决定,只给林进士一个小京官当当。林廷美无话可说,礼节性的往后退去,突然皇帝朱棣又开口了:“老蛮子啊,你没那个福气!”随即将林廷美改为山东布政司下属的一个知州。
林廷美服从组织安排,在山东一干干了六年,刚好碰到朝廷有最新指示:各地官府中事务繁剧地方的主事官可以升一级。那时林廷美恰好在京城,山东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司等三司衙门都出具公文,说知州林廷美符合朝廷的提升条件,应该予以升职。林廷美听说后,心里乐呵呵的,可官场上有个程姓的朋友跟他说:“你这个人太正直,少心眼,升官这种事就同当年你进士录取时差不多,不可能完全按照章程办事,全凭一两个人操作。老弟啊,你应该去走走门路去。”林廷美一听,满脸的惊讶,说道:“那我应该怎么做?”程说:“这种事应该说不是啥大事,你符合升职的条件,那么你就不要去找什么大官,只找衙门里的胥吏(普通员工)就可以搞定了。”林廷美听后极为不乐意,他自小就瞧不起衙门里的胥吏,现在要他去找他们办事,林廷美打死都不干,他不忘初心,耐心等待。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就到相关衙门去打听消息,刚到门口,就遇到一个吏员,吏员马上向林廷美拱手说道:“你是林大人吧,恭贺你这次高升了!”林廷美赶紧道谢。吏员又说了:“你这次高升,小吏我跑了不少腿,林大人你就不意思意思?”林廷美马上回答:“重谢不敢说,这样吧,我手里只有五钱银子,姑且给你喝杯酒!”吏员坚持要十两银子,但林廷美就是不肯给,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第二天,那衙门吏员在向他们的长官汇报工作时说:“这次三司衙门推荐的州府县官似乎太不正常,有的省份报上来的材料可能失实,老爷啊,要是那样的话,一旦出事,就吃不了兜着走。”长官一听,觉得有理,便听了小吏的建议让山东的军队衙门出具担保公文。这事传到林廷美耳朵里,这下可把他急坏了,公文在回山东走一圈,得多长时间?没一年半载办不完,那时就错过了提升机会,怎么办呢?他想到了那个小吏,就厚着脸皮去找人家。这事那吏员十分神气,不无讽刺地反问林廷美:“老是告诉你,你那事要是办成,要花大价钱。”林廷美想也没想,当场就给了50两,吏员乐坏了,马上告诉林廷美:“你不要操心,在家等着就行,这事好办。”小吏马上又去跟长官建议:“现在我们京城就有山东过来的军队在操练,让他们出面担保一下不就行了,省的浪费时间了。”
过了两天,林廷美就收到了升迁的公文。
林廷美花了50两才算升了职,天子眼皮子底下居然发生明目张胆官吏索贿事件,本来正常的升迁变成了金钱交易。
由上两例可以看出,在朱棣手下做个进士是很有风险的,只要朱棣对你有一丝不满意,这命运可能就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