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本章内容懂得了为什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及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与知识的建构者”。正如卡西尔指出的,“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地合作,真理就不可能获得。”
总结知识习得的特性为我们的课程创新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了“知识习得”的三层含义:知识习得是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知识(意义)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共识。传统教学采用的三个基本原理都是跟建构主义背道而驰的:第一,认为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汲取知识,所以,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地灌输。然而,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现成知识给学生。因为,教师与学生的经验毕竞不同,教师的认知不等于学生的认知。第二,传统教学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如书本知识是绝对不变的真理,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熟记这些真理。然而,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建构于个人头脑之中的主观经验。第三,传统教学认为知识的意义客观地存在于书本文字与教师语言之中,学生只消安静聆听以便接受教师灌输的现成知识。然而,文字与语言本身不过是“有形无质”的无意义符号,其意义是说的人或听的人所赋予的。知识是经由学习者与他人磋商互动的社会建构。
我想,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意义的形成、生存的感悟、智慧的对话和文化性实践,那一定会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