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人的秘密》是茨威格的小说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其中一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录了《灼人的秘密》、《里昂的婚礼》、《看不见的收藏》、《勒波雷拉》、《旧书商门德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七个故事。
每一个故事的内容都不相同,每个故事都扣人心弦。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作者站在一旁含泪看着他们,充满悲悯、细致入微地记录着他们的活动,感受着他们的高兴、幸福、心痛、纠结、悲伤、恐惧和无助。
《灼人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母亲马蒂尔德带着生病的儿子埃德加去塞默林疗养,却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被称为“女人猎手”的男爵的故事。作者虽然用了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但却随时以小男孩的视角切入来观察。
风流猎人将年轻漂亮的母亲锁定为猎艳目标,为了接近猎物,他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先讨好小男孩,装作与小男孩交朋友从而成功地搭上了年轻的母亲。
从小缺少伙伴的小男孩正在为拥有了一个成年人的友谊而高兴时,却发现这个大朋友突然对他态度冷淡,但对他的母亲却很热情。他将这一切迁怒于母亲,认为是母亲抢走了他的朋友。
十一岁的男孩儿还不大懂男女之情,只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男爵和自己的母亲之间有着不为他所知、也不愿为他所知的秘密。
他凭着直觉执拗地紧跟在男爵和母亲的身后,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而情感生活不如意的母亲此时也被男爵撩拨得情欲高涨,男爵即将离开塞默林,也急于与男孩的母亲成就好事。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地避开了男孩儿的纠缠,溜出了旅馆。
不甘被撇下的小男孩从旅馆的窗户翻出来,悄悄尾随着他们。他听不清母亲与男爵的谈话,只能根据他们的动作来推断他们意图。
当小男孩发现男爵想让母亲跟着他继续往黑黢黢的山谷里走而被母亲拒绝后,他的脑子里冒出的想法是男爵可能想谋害母亲,于是他认为这就是母亲与男爵之间那个不想让他知道的秘密。
当他们回到旅馆,男爵半引诱半搂抱,想让男孩的母亲进入自己的房间,这时小男孩冲了出来,挥拳打向这个想要谋害自己的母亲的“凶手”。
马上就要吃到嘴的美食却被半道杀出的黄毛小子打飞了,恼羞成怒的男爵假装没认出小男孩,狠狠地出手反击,不料却被男孩反咬一口。
第二天醒来后,母亲要求男孩给男爵写信道歉,因为他打人咬人的行为粗鲁而没教养。男孩拒绝了,理由是他这样做是为了救母亲。母亲矢口否认男爵曾经抓住她。恼羞成怒之下她打了男孩一耳光,又一耳光,懵然中男孩盲目挥手回击。母亲的叫声让他清醒过来,在意识到打了自己的母亲后,惶恐、羞愧、恐惧之下他跑出了旅馆。
感到羞愧交加、绝望而无助他最后想起了在巴登的祖母,那个慈祥、善良的祖母一定会帮助他的,于是他用零花钱买了张去祖母家的火车票。
去祖母家的旅途中他第一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见识到了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人;第一次知道了钱这个东西不是一直都有的,必须要自己去赚;知道了有各种职业和规则;第一次发现了生活的多彩和世界的真实;第一次意识到站在路旁的护轨工人不是玩偶或没有生命的玩具,不是可以随意摆弄的物品;他也明白了他们的宿命,他们在与命运斗争。
在祖母家醒来时,他看到了他的严父——这个世界他唯一害怕的人——和母亲。当父亲问起他为什么要逃跑,他看到站在父亲身后的母亲将手指竖在唇边,示意他不要说。突然之间,一种受到母亲信任的骄傲之情让他向父亲隐瞒了逃跑的真实原因,并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故事的最后,作者写道:
“在这混沌的夜里,树木在窗外窸窣,他却不再恐惧。自从他知道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后,就不再对生活感到不安。他觉得今天是他第一次看到赤裸裸的真实,不再遮盖童年时成千上万的谎言,事物只是呈现出它全部的、充满欲望而又危险的魅力。他从未想过痛苦和欢乐在多彩的生活中竟然可以互换。想到将来他还有很多这样的时光,生活还在等着他揭开更多的秘密时,他就感到十分幸福。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使他头一回相信他理解了人的本质。尽管他们看起来互相充满敌意,但他们却彼此需要,被别人所爱是多么甜蜜的事啊。他不再带着仇恨审视人或者事,他对什么也不会恨了,即使是对男爵,这个骗子、他的敌人,也不怨恨,反而还有种感激之情。因为他为他打开了情感世界的大门。”
“他感觉到了她的吻,也感觉到了她的泪。他温柔地回应了母亲的爱抚。就当做是和解,当做对他缄口的回报、感激吧!多年后他才认识到这泪水是这位老妇人的誓言:从现在起,她只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这意味着她要放弃放荡的生活,与自己的欲念诀别。他不知道,她其实也很感激他,把她从无益的放荡生活中解救出来。她用拥抱把爱的亦苦亦甜的负担交给了他,像是一笔遗产。”
这个故事表面看去是一个年轻母亲遭遇的风流韵事,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母亲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呢?
男孩通过这次的经历认识了周围真实的世界、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世界,母亲通过这次事件意识到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和担起的责任。
我们现在经常谈教育,可是需要被教育又何止是孩子!每一个做父母的人在做父母之前都没做过父母。并不是能生孩子,就自然能当父母,这世界上本不应做父母的人却做了父母的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那么多,却无法解决越来越多的熊孩子问题。
在教育之路上,我们每走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教育理论就像是在河中探路的拐棍,能够辅助,却不能倚靠。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将父母和孩子比喻成原件和复印件,觉得有一定道理。
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会什么样:当我们抱怨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我们的家庭成员中肯定有一个没有好好吃饭的大人;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我们的家庭成员中肯定有一个天天不学习的大人;当我们抱怨孩子爱发脾气,我们的家庭成员中肯定有一个爱发脾气的大人……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优点都在我们自己身上闪闪发光,而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缺点也都提醒着我们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