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受自我意识的羁绊,不能无拘无束地去做事。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被过多的自我意识所约束,对本真没有自信造成的。
刚刚阅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中的相关内容:接纳自我。哲人表示,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人际关系中尽量去避免展露本真的自己,实质原因是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反过来说,当我们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了。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而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共同体的感觉,具体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要想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首先要从“自我接纳”开始,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我们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这样,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我们也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关注“C果教您修炼秘籍”微信公众号,带你走向美好未来。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就是自我接纳。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对于一些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着恐慌和焦虑,宁可待在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也不敢迈出新的步伐去尝试挑战自己。他们害怕失败,更害怕失败以后就连目前这种安逸的生活也没有了。内心蠢蠢欲动的同时丝毫不见其行动,长此以往人也变得越来越焦虑,生活变得没有目标而乏味,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他们并不是真正缺乏做事的能力,而是缺乏迈出新步伐的勇气,一切无关乎其他,只是“勇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