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游戏 (续前节)
一、小明A和小明B之间,矛盾与统一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幸福的夫妻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长得一模一杨,为了便于比对我们分别起名叫小明A和小明B。从小这哥俩性情就很不同,小明A比较感性,小明B更理性,小明A比较激进,小明B更加稳重。父母严格要求双胞胎兄弟俩,必须穿一样的衣服、干什么都必须一致行动、用一个口径发声。所以两人无时无刻不在商量和妥协,最后总能达成一致意见、一致行动,尽管其中总有一个不满意。
比如,上学了早上起床,小明A每天就想赖床不想起来,小明B不得不反反复复叫哥哥赶紧起床,每次都是小明A不情不愿哈欠连天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到了考试,小明A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偷偷的看旁边女生的试卷,小明B不得不暗自瞪眼小声说不能看,被老师发现你就死定了;走在路上被同学不小心踩了自己的白球鞋一脚,小明A一下子就怒不可恕伸脚就要踢过去,小明B连忙劝阻不能踢啊不能打架的,可是劝阻来不及了性急的小明A一个飞脚踢在同学屁股上;楼下走来女生小倩,小明A看着心花怒放连连吹口哨,旁边的小明B马上制止,小明A知道了不好,就收回去了,小倩看了一眼,结果小明B的脸上反而红了;文艺晚会报名表演节目,小明A很想报自己学会的吉他弹奏,想露露脸,可是小明B说你弹得不太好上台可能丢丑哦,但小明A一心想要表现,结果表演效果确实不如人意;到了高中毕业,小明A一心想报自己喜欢的声乐专业,可是小明B听了父母和老师的劝说,说虽然你喜欢声乐但天资不够,也较难找工作,还是报计算机或者电务类的比较实用,哥俩商量了很久最终听从了父母的意见,一起报读了计算机专业;到了大学,遇到几个挺不错的女同学,小明A尤其喜欢那位漂亮大方、个高长发会唱歌的,而小明B不太赞同小明A的眼光,推荐另外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女生,这次小明A没有被说服,最后还是选择了那位会唱歌的女生做女朋友。
兄弟俩毕业了,被分到同一个单位、同一个部门做同样的工作。领导急着赶材料、要加班,刚上班的小明A怨声载道不想更多加班,小明B知道其中利害关系,努力劝说哥哥继续加班工作,两人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工作。第二周领导当众点名批评小明A、扣罚工资,小明A一怒之下就愤然辞职不干了,小明B劝说无用没压住哥哥,也只能跟着辞职了,工资也没结。
从那以后,小明A和小明B的看法分歧越来越大,每次都一定要有人做更大妥协和让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规则。一天晚上两人饿着肚子走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起回顾这二十几年来两人的意见与观念的屡次交锋,发现分歧的时候多,能统一的时候很少,最终都是一人战胜另外一个,另一个被迫跟随,心中不快。夜深了,两人还在吵翻了天,终极议题是“到底是优先追寻内心的享乐,还是优先服从外部规则?”路上,小明A和小明B一直走一直在吵,但没有听见吵架的声音,地上只有一个影子在动。是的,小明A和小明B其实就是一个人---小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有两个人---小明A和小明B,一个代表感性和本能、一个代表理性和规则。从人类有了主观意识和人定规则开始,A和B他俩就在不断的相互辩论、希望同化对方。只要出现两人意见不一致而行动却要一致,总是要引起某一方内心的焦虑、纠结和痛苦。谁赢谁输就看小明B被教养教育的程度,小明B的力量越强大就越能压住小明A,小明就越容易遵守游戏规则,更容易做出理性判断,但小明A就会因为本性被压制而苦恼焦虑,直到慢慢被小明B同化。人类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完善规则、不断教育小明B变更强大的过程。随着小明年龄的增长,社会教育增多、眼见为实案例增多、荷尔蒙等激素分泌降低,小明A会自然而然的更加尊重小明B。所以小孩子会更感性,而老年人更理性就是源于这个规律。
最后小明的结果如何,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对抗、纠结,从未停息过。当人定的规则越多、越复杂、伦理道德约束越多、竞争越大,那么小明A和小明B从小到大发生对抗的频率就越多,内心就越纠结、越不幸福,读者您的感觉也是这样的吧?在很烦的时候就想,假如人能简单如动物,内心只有一个小明A,或者干脆简单如老和尚,内心只有一个小明B,那么我们心中的焦虑与斗争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内心没有了斗争与纠结!
二、小明A和小明B对抗升级版:更善良与更凶残
我们看到人类会做动物完全不会做的事情,而且不求回报,比如不少人利用周末去敬老院、去慈善机构做义工,有的人会主动收养孤儿、收养流浪动物,我在路上好几次看到司机停下车扶老人家过马路后再离开的。这肯定不是小明A本能的所为,这是在小明B的指引下完成的善举。因为这些人心中的小明B从小学到的规则是:善有善报、好人可以上天堂、自助者天助,助人者人助等等。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为国家奉献一切,可以炸碉堡堵抢眼无怨无悔,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可以压制住小明A的极端痛苦感受,忍受烈火焚身而一动不动,因为他们心中的小明B所学到优先级最高的规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国哪有家、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前面我举的那位女老师,辞职回老家去全程照顾肝癌父亲的故事,在她心中的小明B从小所学到的规则是: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德国纳粹设立在欧洲的达豪集中营,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纳粹要活埋一名刚刚和妈妈分开的8岁小女孩,她临死前对刽子手说了一句话,全世界为之落泪!当刽子手准备活埋小姑娘时,却听到了这个世界最纯真的童声:“叔叔,请把我埋浅点,妈妈回来好找到我。”在场所有刽子手听后为之动容、内心在颤抖,本能的善良纯真此时回到心间,包括刽子手。但刽子手在集中营长官的一声喝令下又回归了“理性”,小姑娘最终还是被埋了。因为刽子手的小明B得到的优先级最高的规则是:一切行动听命令、敌人和犹太人包括其子女都是危险的,将来一定会对自己和世界损害巨大。
在一个社区内,一位年过八旬老人不慎摔倒在地,整整20分钟的时间,期间身边路过了几十名行人,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帮忙扶起老人,直到住在旁边二楼正在厨房做饭的熊先生听到有老人呼救后,才跑下来扶起老人。是不是几十名路人内心的小明A都是天生冷漠、不会愧疚呢?不是,因为路人心里的小明B学到的最高优先级规则是:有报道称,扶起摔倒的老人后有可能会被老人反咬一口,讹我的钱;不是不愿意扶,而是扶起老人会耽误我上班的时间,我会受领导责骂,从效益角度分析得不偿失。我的确查到很多报道,扶起摔倒的老人后却被老人反咬讹钱的案例,由于默认的规矩被破坏,小明B就变得更加倾向于自保。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现两个从小被狼哺育长大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被称为狼女。她们不会和人一样走路,她们老是脱掉身上的衣服,白天萎靡不振,午夜之后却变得十分活跃,对动物尸体和肉类很敏感,她们能凭借气味寻获食物,贪婪地大口吞食。同为人类,为何狼女与我们如此不同?原因很简单,狼女的小明A毫无限制的长大,而她的小明B完全没有接受人类规则的约束和教育,尽管狼女身上有人类小明B的种子,但没有生根发芽,对野性的小明A不起任何克制作用,小明A此时完胜小明B。
后天的规则和教育,决定了小明B(理性判断)思维逻辑,决定了小明今后表现得更善良还是更凶残。后天教育的强度,决定了小明B后天的力量强弱,决定了在对抗自己的小明A时的最后决策。
另外,不同的规则之间有可能存在矛盾,在小明B脑海里也会形成对相互矛盾的规则的选择困扰,比如:同一个小明B被教育,可能会既有“善有善报”也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既有“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有“睚眦必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相互矛盾、模棱两可的规则教育,让小明B也时时为此而纠结、举棋不定。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