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词永远是传达真实情况的二手信息;言词存在理解误区】
作者 | 陈山水
各种有关入静入定的文章太多太多,注意区分不同主题。本文纯原创,核心经验认识独此一家,如有相似乃英雄所见略同。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我自己没什么高深入静入定水平,只是喜欢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极短时间就能入静入定?有些人花大量时间也没达到?静定水平高也不一定适合指导。我曾请教一个入定高手如何入定?他说很简单,这还需要问吗,一个呼气就入定了,加强炼就行了。
10年指导静坐教学中,分析了各种案例,最近最喜欢研究“从来没静修经验、没宗教信仰的男性高龄初学真法就入静特快的”案例,研究他们有哪些日常生活意识习惯。真法课上也说年轻比年老快、健康比病者快、女性比男性快,说明年轻、健康、女性有某些特质有利,当然对这些特质也有很多不同见解。
从某个角度讲入静定极其简单容易,或者是痛定思痛猛下决心、或者极其极其渴望、或者是已经有某些意识习惯的。前两点我做不到,就研究第三点意识习惯方面。有人也提到专注的意识习惯的会最有利。我最强调的是感受力的敏感度强弱方面的意识习惯。具体这两点区别将来再文章展开。
如何训练感受力敏感度?比如吃东西,越能品出味道的细微区别,味觉感受力敏感度越好,练功越容易入静定。这是我发现多数爱好茶道的,似乎练功进展相对就快。当然也涉及专注的意识习惯,可参考“心流”有关理论。
关于感受力可能有不同定义和认识,视觉上的感受力好似乎帮助一般。
我们重点可培养身体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的感受力。不同人侧重不同。
如何专业刻意练习式的培养?参考有关习惯的养成、刻意练习的书,国际象棋大师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但我估计下棋意识习惯不一定更有效,逻辑思维偏多。重点是停脑思索而用感受的习惯。写文章对静定也有不利影响,逻辑思维太重。
非专业日常培养有关意识习惯,如传统的琴书画、品酒、品美食、香道、品……还有瑜伽等各类身体感受力敏感方面的训练,加强细微感受力的日常侧重,随着感受力不断细微深入,自然容易静定。根据原理自己指定适合的生活习惯。
敏感度和专注感训练举例: 头上顶着一个碗,里面盛满了油,保持平衡感、精微感、专注感……的同时去做其他事。不顶碗时在意识层面保持类似精微感…用在生活方方面面。打坐时的静定感…如何用在平时行立坐卧上。
当然您觉得“专注”更重要,也可以侧重专注方面的习惯培养。
同时任何一个事物有时没有绝对的好坏,有些同修认为自己就是迟钝,培养不出来感受力敏感。有时"迟钝"运用对了也能身心健康。参考《钝感力》渡边淳一。
深度思考死亡或体验接近死亡如蹦极、大病等,会有利静心。
杂念太多者,初期可一个人在环境舒心的大自然中感悟,不是旅游。
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欢迎转载,请勿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