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完了《岛》,中午看了哈佛幸福课的第3课,感觉看第3课的得到的启迪没有昨天看第2课的,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静吧,下午3点半到晚上9点把《追风筝的人》看完了,内心是崩溃的,又不淡定了,想到了很多东西,把书推荐给李娇,她说她正在看,并看到哈桑死了的地方了,她快看完了,另外还推荐给了阳志伟,并给司机打了电话发了QQ消息说我要把Kindle寄给她让她给我地址。
跟小蓉说我看完了这本书,情绪有点波动,小蓉感叹到,珍惜现在吧,我想我的上述举动也是我可以看作是我珍惜现在的一种方式,他们是我高中时代印象最深刻的朋友,看完书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时,我就想到要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看了。
我为书中人物的遭遇感到难过,为阿富汗人民的所经历的战争感到悲伤,与此相比较,我所生活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么安逸的地方呀。我还未去了解书的作者的生活背景,不明白他怎么能写出这样一本栩栩如生的历史小说,小蓉说书中所写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在我看来,这是不幸的,然而,这些不幸的经历却是滋养一耳光优秀作家的最好的土壤,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生活所遭遇的种种是一名艺术家的进行创作的源泉(这里说到的艺术家指歌手、演员、画家、音乐家、作家等),那么这样看来,他们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果然,又扯平了。我所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下,又怎会有能力写出一部跨时代的小说呢?我的阅历、人生 经历都太单一了,没有什么太多社会见识,现在要写,最多也就能写写校园小说罢了。
一部成功的小说,往往是一个作家的缩影,里边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影子。
世间的美和丑的标准是谁制定的,为嘛?唐朝以胖为美,现在中国人以白为美,欧美国家以小麦肤色为美,服装美的标准在哪里?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跟风,看别人怎么穿自己也就怎么穿,所以,好看的标准是什么?
2017/5/1 周一 23:30 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