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富公落居奉新经商
谱载,明朝嘉靖年间,世字辈开始了一轮因商业扩张引起的分迁。与此同时,陕西朝邑县权氏也出现因商业扩张向高陵分迁的迹象。湖南新宁先祖也于此时因经商从高安分出。大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吧。32代祖 世富公 经常把米岭地区的优质大米贩运到奉新,便在奉新涂家落业。奉新县叫“涂家”的村子有好几个,城边的只有彭家这边的。
根据生卒谱记载的内容,应邦兴三辈先人在奉新百丈、罗坊都有设点,邦贤公大伯应兴公的孙子兴道、兴后及他们的夫人,都葬在罗坊官山,邦琏和夫人、儿子兴文都葬在百丈山。说明沿着南潦河两岸的大码头都有了他们的分店,如上富、故县。他们把家安在分店所在地。总店在县城,货物在县城设仓集中,先是世富公一人,传5代后,邦贤公是总经理,其他堂兄弟分别持股。
谱载,兴豹公(1715--1784)娶妻县市衙背的王氏。长子盛松娶妻县城东门熊家的熊氏。次子盛柏娶妻县市后河廖氏(沙洲廖家)。朝简娶妻县市西门徐氏。盛宽、盛华娶妻县市西门化桥廖氏。生卒谱上,集中在县城娶妻的基本是兴豹公这一支,所以认为邦贤公时开始掌握了城内粮店的决定权。估摸粮店从1545年左右经营到了1800年间,后来白莲教、义和团等闹得厉害,关店彻底搬到了下观住。
兴豹公1715--1784,行覃七,字文炳,葬凤形山,邦贤公之三子,他戒奢崇俭,家底充实,远近有名,是村长。世富公迁来下观后历经三建,第一建在上观,上观附近有些老坟。第二建在下观,第三建是在第二次建房的基础上扩建。世富公五个玄孙 国荣、国华、国贵、国富、国和,他们的邦字辈儿子大多数都葬在下观虎形山。
应字辈、邦字辈先祖娶的老婆大多数是下观周边的村子,去世后大多葬在虎形山,证明世富公在县城涂家落居后,出于一些考虑,所以又在乡下置业。但是现在找不到这些老坟,甚至邦贤公的墓都找不到,三个原因:一是时代久远,碑石都在地下。二是被人盗挖。三是平时没留心,杂木遮住了。龙家山、森林嘴、上观 仚xian尾、漆家山、江背山、下首刘坑里、兵马山、上首山、这些地名都曾有祖坟安葬。注意音同字不同,有些地名起了误差。
涂家和上观同时存在,都是世富公置业。所谓城里有房乡下有别墅。当时交通工具就是船。特别是盛松公、盛柏公二人,生养在县城,交游很广。谱载,盛松公、盛柏公的生母王氏夫人(1722-1752),出自县城名门,兰蕙为质,生子二,31岁去世,葬虎形山雷氏奶奶墓下,当时盛松公3岁,盛柏公不到1岁。。。后来兴豹公续娶赤江邹氏为妻(1721--1800),生一女,嫁长水王怀仁。兴豹公还是地方的约正,就是村长。当地邑候(乡长)送了他华丽的衣服,赠了匾。
邦贤公夫人雷氏婆婆之墓
兴豹公五兄弟分家
根据高安家谱生卒本,估算出公元1800年左右朝字辈时代,奉新权氏当时大概155人,比今天的下观人口还多。世富公落脚上观,建房居住,居6代,邦贤公分出到下观位置新建大瓦房。其三子兴豹公又在此基础上扩建,是谓三建。这就是我们曾经住过的两通三厅两井的大屋,但是顶多住50人。还有一百多人住哪里呢?难道真是兴豹公下咒驱走了吗?肯定不是。也许兄弟会闹意见,不至于去性命伤害。那些没住在下观的先人,第一种情况是住在涂家和罗坊等各个业务点上。第二种情况是回到鸡埇,后溪权氏已经证实兴龙一支后人回迁。第三种情况是继承先祖传统,出外经商。
世富公找新址
为什么世富公要到偏僻的上观买房置地?主要是如下考虑:1、涂家在城边,土地紧张,不具备后代繁衍发展的田地。2、没有自己的祖坟山,不可能葬到人家山上去。3、预防兵荒马乱有地方躲。4、存银太多,不安全,需要变现成安全的固定资产。5、经商有风险,希望后人安居乐业,没钱用可以到山上砍几根竹子换钱。6、上观到故县走路比较近,方便坐船到县城或者各个业务点。古代南潦河水深河阔,船运是通商的主要交通工具。
世富公是如何找到上观的?故县在唐朝是县城所在地,历来都有集市。世富公少不了在这里有业务,经常往返县城。在船上时,他留心的观察到潭埠段河边土地肥沃,遂决定在这里安家。但到了雨季,这里经常发大水,潭埠河堤不高,房子经常被淹,所以没住几年,又寻到附近的“棋盘州”“桃花咀”等地方,可能是地势、风水都不如意,住的时间都不长。期间,世富公继续以故县为中心四处寻找。为什么以故县为中心,因为坐船回县城更方便。
凤形山 兴豹公之墓
世富公落居上观
不知道经过多久,世富公终于发现在靠近南庄村水库边的山咀头,有个废弃的道观,叫上观,遂安家在此,根据生卒谱信息,这个地所至少住了6代。因为人多住不下,邦贤公在两里路外另开新基建屋,是谓二建,立名下观。
邦贤公看中了下观这位置,请风水先生策划后,请人开山平地,在宅基地的周围栽种了竹子和樟树,又把后背山挖掉一大截做出一个靠背,扩大了用地面积,然后上大梁,做大屋,修沟渠,挖深井。建出了一栋占地500平米,两井三厅的大屋,屋前墙体以大青砖砌成,门楣上雕刻官帽,横幅“筠阳世弟”。天井以花岗石铺就,地下的排水系统也设计的极好,再大的雨水,天井都不会满出水来。在大屋的前面,留下了足够大的晒场,再往前面,规划了祠堂、香火庙、水塘、水井、菜地。又从上首山引出溪水,流经村前,这条溪水世世代代的滋养了邦贤公的后人。
第一栋大屋由世富公在1560年左右建成。第二栋大屋由邦贤公在1700年左右建成,邦贤公五个儿子,成年后要分房,不够分。此时可能邦贤公已经去世,兴豹公是兄弟中比较强盛,是村长,所以他在原来房子基础上进行了扩建,谱上说第三次建设。在2006年,260岁的老屋因为无人居住倒塌。2019年,因为建设新农村的规划,经全体村民同意,老屋用铲车全部推倒,复原为耕地。
虎形山兴豹公夫人 王氏婆婆墓
下观村的选址有什么优势
下观处于四周是丘陵山的一小片开阔地中,或者叫“山洼”地带,朝南一面,视野开阔,十公里外的远山一览无余。下观的西北侧几公里外有海拔1700多米的越王山,一旦发生兵灾,就可以遁入山中避难。日寇侵华时期,族人就经常躲这山里。下观到故县很方便,登船可以到达奉新县城、南昌、九江、南京、武汉、杭州等地,四通八达。
鸦片战争开始后,成字辈先祖四处逃亡。下观这支只留下了兴豹公的后人。即使如此,盛松公盛柏公合计有四个儿子不知去了哪里。他们是:成瑞 1816--?成恭 1810--?成敏 1816--?成惠 1822--?下观损失人口主要是1920年到1949年。所以成子辈外出是因为下观住不下了,田亩也少。只有外出发展。。
帅氏祖婆墓,朝善公、朝选公、朝星公等夫人都姓帅,要看碑文生卒年才能判断
邦贤公的生卒婚娶墓葬
应贵公一子一女,女儿嫁给了县城富户陈姓人家。独子邦贤公(1676-1744),据焕银公介绍,他在米岭祖坟山见过邦贤公的墓碑,有残缺,没看到完整名字。其实他看错了。家谱里面记载了邦贤公与其他堂兄弟和叔伯们都葬在下观虎形山。目前找到最早的祖墓是邦贤公夫人雷氏婆婆(1687-1770)墓,在虎形山上最高处的那组。
邦贤公与雷氏婆婆共生五子,兴龙、兴虎、兴豹、兴斌、兴凤,生女三,长女嫁县城沙洲里的廖希是,次女嫁给会埠塘头的李某,小女嫁给会埠东琴村的江秉通。
朝冕公之墓
邦贤公五子的婚育和生卒墓葬
(以下先祖没有注明葬处的均为下观虎形山)
长子兴龙公(1707-1781)娶妻高安晏氏(1707--1783),长子盛德(1725--1781)娶妻奉新塘头李氏(1728-1763),续娶游落村项氏。次子盛业娶妻奉新会埠南潭邹氏。三子盛爵娶妻甘竹胡氏,盛爵公葬茶头坪山。四子盛宽娶妻化桥廖氏,廖氏葬下观下首麦园里。五子盛荣(1738--1806)娶妻毛重胡氏。六子盛华娶妻县市化桥廖氏。七子盛富葬于麦园山,娶妻张坊谌氏。八子盛贵娶北庄(官村老名称,对应南庄)廖氏,生三子,一女嫁谭埠帅之蓉。
次子兴虎公(1712--1790)葬麦园里,娶妻蔴蛇周氏,生子三,长子盛杰早殁,次子盛才娶官村廖氏,三子 盛能。生女二,长女嫁给后溪熊封標,次女嫁给故县何必德。
三子兴豹公,邦贤公三子。下观村最大的墓是兴豹公墓,现有下观权氏都是他的后人。每年清明节,所有的扫墓的下观权氏都会去那里烧纸上香,200多年来,墓碑已经转成红色。兴豹公是邦贤公三子,行覃七,字文炳,葬于村后面的凤形山,娶妻县市衙背的王氏1722-1752(县城王家队),葬下观虎形山。长子盛松,字国选,1749--?,娶妻县城东门熊佳队的熊氏。次子盛柏,1752—1816,娶妻县市后河廖氏(沙洲廖家)。兴豹公生女一,嫁给长水王怀仁。
四子兴斌公(1718--?)殁葬不详,可能外迁。
五子兴凤公(1721--1753),寿33岁。娶妻东琴江氏。生一独子盛进,娶妻洪名堂(可能是洪塘村)陈氏。
2018年,下观权氏上虎形山修整族墓
下观权氏朝字辈
01朝言,盛德长子,不详,疑是外迁。
02朝国,盛德次子,娶妻东田刘氏。续娶广南席氏。
03朝寿,盛业长子,葬麦园里,娶妻金元塅廖氏,葬于下首嘴上。
04朝盛,盛爵之子,不详,疑是外迁。
05朝高,盛宽长子,娶妻后溪熊氏,一女嫁塘头李谟英。
06朝品,盛宽次子,不详,疑是外迁。
07朝善,盛宽幼子,娶谭埠帅氏,一女嫁南庄廖七燕。
08朝福,盛荣长子,娶妻山价岭喻氏,一女嫁后港胡奉仁,小女嫁王家堎黄作连。
09朝辅,盛华长子,娶妻蓝田刘氏,女一嫁车坪周志利。
10朝相,盛华二子,娶妻东琴江氏。
11朝栋,盛华三子,娶妻遐塘徐氏。
12朝柱,盛华四子,不详,疑是外迁。
13朝圆,盛华五子,不详,疑是外迁。
14朝升,盛富长子,娶妻塔通傅氏,续娶洪塘杨氏。
15朝忠,盛富二子,娶妻车坪周氏,幼女嫁遐塘徐至代。
16朝拔,盛富三子,葬麦园里。
17朝简,盛富四子,娶妻县市西门徐氏。
18朝科,盛富五子,娶妻张坊谌氏。
19朝达,盛贵长子,葬嘴上山,娶妻故县徐氏。
20朝选,盛贵次子,娶妻谭埠帅氏。
21朝道,盛贵幼子,娶妻官村廖氏。
22朝训,盛才长子,娶妻游落甘氏。
23朝诰,盛才次子,娶妻若坑洪氏,续娶游落邹氏。
24朝谏,盛才四子,娶妻东田刘氏。
25朝赞,盛能长子,早殁。
25朝诗,盛能次子,不详,疑是外迁。
26朝详,盛能之子,娶妻弯里刘氏。
27朝星,盛松长子,娶妻谭埠帅氏。长女嫁遐富江洪连,次女嫁南庄廖九近。幼女嫁张坊谌某。侧室,贵州吴氏,嗣子成万为胞弟朝冕次子。后人星移一支。
28朝冕,盛松次子,娶妻谭埠廖氏,生五子,长子成德,焕修一支。次子成万,星移一支。三子成瑞,后人外迁不详。四子成在,星荣、星和、星安共一支。五子成典,焕明、焕伟、焕和、焕松共一支。
29朝景,盛柏长子,娶妻车坪余氏,生子三,成恭成敏成惠等不详,疑是外迁。
30朝昊,盛柏二子,娶妻后溪熊氏,生子成宽成信,幼女嫁后溪熊汉广。成宽是焕香一支,成信是焕银一支。
31朝早,盛柏三子,1790--?,无后人
32朝谟,盛进长子,娶妻车坪周氏。生子成丙。长女嫁南泽江洪本,幼女嫁车坪余昌盛。
下观实景图
1823年的合修家谱生卒本记载,朝星公无子,家谱交给嗣子成万公保管。成万公是朝星公胞弟朝冕次子,之后,家谱传到了章炳公、业兴公、焕佳公、最后落在星移保管。目前已经是11本的孤本,其他10本遗失掉了。
算起来,焕明(水根爷爷)和焕伟(权武爷爷)都是业海公所生,为亲兄弟。
焕明公、焕修公与焕和(权火根爷爷)、焕松(权洋爷爷)是共章胜公的亲堂兄弟。
焕明公、焕修公与焕佳(道兵爷爷)、焕鹿(道旺道洗爷爷)、焕修(权江爷爷)又是隔2代共朝冕公的隔一代堂兄弟。
再往上走两代,焕明公、焕修公,与焕香、焕银公共兴豹公为祖。
辈号:
应邦兴盛朝,
成章业焕星,
道德振家声,
名映光辉显,
功勋万代新 。
麦园里祖坟山上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