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知识要点】
1.有价值的感知:自我强迫、对努力的模仿、刻奇、非黑即白与灰色地带。
2.作者讲了什么:
1)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沉浸在做事中,不由自主地努力,一种衣带渐宽不自知的状态,而不是自我强迫地去做出努力的样子。
2)自我烦恼与迷茫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努力的模仿,将别人的想法与期许强加在自己身上,还以为是自己的想法,妨碍“自我”的形成,当疑惑产生又不得不屈从时内心产生分裂,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不停寻找自己。
3)尊重自我中存在的复杂而又自然流动的灰色地带,不必追求非黑即白。即使自己的感觉是模糊的,诚实面对,即使可能让自己与规则背后群体不同。
3.怎么讲的:
首先,通过学生强迫自己努力的事例提出自我烦恼背后的应该思维,接着进行分析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并深入一步说明应该思维会固化我们的想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法找回真实的感觉。
4.讲的怎么样:
事例选取很好,让人看到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有借鉴意义。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很好读。
【我的思考】
1.那些我想让自己做又迟迟拖延着不行动或有头无尾的事是不是“无奈的自我”在反抗?
两三年前就准备的考试(难度不高)迟迟没过以至于周围的朋友都不相信。有时觉得这个考试很重要必须要过,有时又不禁排斥抵触。可能再往前走一步找到一个内心真正认可的目标比一味劝自己这个考试很重要更有效。
2.找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专注做事,不追求刻意努力,空感动自己。
3.听班长事迹时不自觉记住了他为学人工智能每天早6-8,晚8-10,坚持了一年,同时想象自己这样也能成功,看逐字稿时发现他也有说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只是忽略了。大脑对努力的模仿总是有偏好!
【我的行动】
想挣钱就直接去应聘去面试,有不足就针对性去提高,而不是模糊全面提高自己能力。定目标,不空做动作空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