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诗经·周颂·有瞽》

【原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々厥声。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赏析】

1、这是周天子在祖庙奏大合乐的场景描写。集合各种乐器,奏给先祖和神灵,相当于给上苍和祖先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部分。

2、全篇分三部分,前六句以铺陈的手法写整场活动的准备。盲人乐师已把钟、磬、大鼓、小鼓、鞉、柷、圉、箫排列妥当,突出了始作乐庄严盛大的气氛。

3、紧接四句合诸乐器于祖庙奏之。虽然当时舞乐一体,但全篇不写舞蹈的场面,只着重强调奏乐。咣的一声,钟鼓齐鸣,箫管齐下,笙簧相间,洪亮高亢又转入徐缓肃穆,余音缭绕。

4、末三句虚写神灵,实写活人。悠扬的乐声,和谐的节奏中,一声清脆悦耳的响声使全曲嘎然而止。“永观厥成”将凝神倾听者的神态及曲终兴犹未了的心情维妙维肖。

【注释】

1、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2、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3、虡(jù):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4、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

5、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6、应:小鼓。

7、田:大鼓。

8、县(xuán):“悬”的本字。

9、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10、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11、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12、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13、备:安排就绪。 

14、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15、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16、肃雝(yōng):肃穆舒缓。

17、戾(lì):到达。

18、永:长。

19、成:一曲奏完。

【译文】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祭祖时应召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

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

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

肃穆舒缓和谐美妙,

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

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