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本的话题不断,从安倍震惊世界的事件到近期地缘政治的动荡,时时刻刻好像这个近邻国家的新闻都不断。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身边还有不少朋友在问我《菊与刀》写的是不是反映了真实的日本?
没想到问我的人还有这么多,借本篇我就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关于是不是反映了真实的日本,那么如果我说是,这篇短文就不用再写了。如果我说不是,那么就得说出哪些地方不同,因为时间关系呢,我在简单整理之后,提出3个主要观点吧。
1.苯尼迪克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战俘和在美日本人!
其实,早在1944年6月,苯尼迪克特是在接受了研究日本的project相关的任务之后才开始着手研究的,一开始需要针对日本人进行各种实验和调研,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她特别重视对日军战俘和美籍日本人的研究,当然在这个群体当中她获得了非常多充满价值的一手资料和数据。随后在1945年研究报告得以发表,第二年1946年报告被写为《菊与刀》一书,进行出版发行。
大家发现没有?
研究的抽样对象其实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日本整体国民性,毕竟战俘和在美日本人在整个日本人母集团当中的占比并不算多,而且要知道日本国民在战败后,之前所谓基于“大日本帝国”的自豪感荡然无存,反之纷纷变成憎恶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战败前对军人毕恭毕敬,而战败后对归国军人的态度可谓是嗤之以鼻,这个现象其实苯尼迪克特的书中并没有涉及太多。
这一点,大家可以细品。
2.4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了70多年,日本已发生巨变!
从作者写书的时间年代就可以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世界格局不停变化,日本也在战后经历被扶持、经济复苏、经济腾飞、泡沫崩溃、消失的三十年等多个阶段。
经历如此多的不同的反战阶段,岛国的过敏性当然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只能说是将这本书作为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切忌将书中的内容当成“日本全貌”来看,不要过分神话它,要把它放在当代国际社会当中,了解地缘政治与经济基础知识的背景下来正确理解如今的日本社会。
3.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依然存在,但日本年轻人越来越偏向“阴”这一面!
毋庸置疑,日本作为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国家,,始终表现出对国外文化、管理思想进行吸收、接纳、和部分兼容的策略。早在隋唐年间的“遣隋使、遣唐使”,近代的“明治维新”等国策都反映了这一点。甚至其语言系统当中,至今“片假名”当中外来语的占比还在不断变高,不可否认,日本文化本身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推动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苯尼迪克特在书中写了不少日本人性格上的两面性,比如,他们既好斗又温和、既生性残暴又崇尚唯美、既狂妄自大又谦逊有礼、既保守又开放。
其中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太极当中“阴”与“阳”的思维模式来分析一下。对应到“阴”的就是温和、崇尚宁静、爱好唯美、热衷自然美、谦逊有礼、保守等等;
对应到“阳”的就是好斗、生性残暴、狂妄自大、开放等等。
如今日本国内经济说实话确实不算景气,尽管日本各路商社在世界范围内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GNP,但是日本国内景气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依然没部分学者说成是还处在“消失的30年”当中。
日本年轻人早在20年前就出现“丧”文化,那个时候出现的流行词就是“宅男(おたく)”、“腐女(ふじょし)”等等。可能对应到今天的中国就是所谓的“躺平”和“内卷”吧,因此从当代日本大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来看的话,可能更多的表现在上述偏“阴”的部分。结婚意欲、生育率、购房率、购车率不断降低,宅男腐女还在不断增多,那么当代日本的国民性到底应该怎么来判断呢?
就留给手机屏幕前的您来说吧!
以上就是针对近日多位朋友的提问,提出本人的部分浅显的观点,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改日可以做一个详细一点的片子为各位介绍其中的详实内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