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相关课程,多次讲到拉人作衬手法。其实,拉人作衬手法,不仅出现在对联,诗歌中也有。甚至我认为,对联中的拉人作衬即源于诗歌。今天在道光《瑞金县志》上读到一组律诗,其中一联正好可以作为例子。
这组诗的作者是彭家屏,河南夏邑人。当时他担任江西布政使,有两个好久不见的同年(同科进士)好友先后来到南昌,非常高兴,于是写诗助兴。
这两个同年,一个姓吴,叫吴文焕;一个姓郑,叫郑衣闻。写诗,写好友相会的诗,自然免不了写交情。作者想在颔联或颈联中夸赞两位好友,但不直接点名。怎么办?
好办,不点名,可以道姓呀。
把同姓的古代名人拉来入联不就得了?好多诗人都用过这个办法。
至于这种手法叫做类比、烘托,还是借代,或者叫做拉人作衬,我们不管,先把这两个古人找到再说。
于是,彭家屏打开电脑,百度一下:吴姓名人、郑姓名人。立马出现一长串名字。
哦,忘了,那时候还没有电脑。那就借助人脑搜索,或者翻看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百家姓、家谱一类的书。
怎么找呢?很简单,看看籍贯、官职、血型、星座、重情指数、会员级别啥的,是否与友人相同或相似。这就是我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相比点。
很快,根据相比点,作者锁定了一位重情指数史上前三的吴姓名人,吴季札。
等等,彭大人,您确定季札姓吴而不是姓姬或者是姓季?
这个,这个……怎么说呢?我还是再百度一下,哦不,翻看吴姓家谱吧:
据各种吴姓家谱资料记载,季札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儿子的后代,人丁兴旺,宗族繁盛,分枝散叶,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真的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吴姓祠堂的两副对联:
延陵世泽,
梅里家声。
三让两家天下,
一剑万世千秋。
这两副对联,都讲到吴姓两位著名人物。一位就是吴姓最为著名的人物,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泰伯。他为了让国,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三让和梅里,说的就是泰伯。另一位是季札,被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称“”延陵季子”,他的后裔又有以“延”“延陵”为氏的。所以所谓“炎陵世泽”说的就是季札。在他身上,有两个典故都是与友情有关的。一个是挂剑,所谓“一剑万世千秋”说的就是挂剑之典;另一个是赠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
从这两副吴姓祠堂对联来看,拉季札作衬吴姓友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还有其他可证。比如屈原,其实不姓屈,但也无妨成惕轩拿来衬托屈姓人物。其挽屈教授万里联云:
浮海望齐烟,定知故宇萦怀,曲阜春风钟阜月;
传经昌汉学,更有高文华国,灵均骚赋大均诗。
灵均,就是指屈原,联中用以衬屈万里。
好的,吴姓人物想好了,再想姓郑的。于是,作者又去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百家姓、郑姓家谱一类的书。
最终,他锁定了一位唐代诗人,郑虔。作者的这位郑姓友人,作诗不如郑虔有名,不过没有关系,只要同是诗人就行。
于是,诗人写下一联句:
春风赠缟从吴季,秋雨论交得郑虔。
春风秋雨,灵感或源自黄庭坚写友情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种拉同姓壮诗壮联的写法,古人、今人,诗、联,都有运用,将来还有用。
比如施蛰存《寿郑逸梅八十(甲寅)》首联云:
吾友吴都老郑虔,论交忆在阊门前。
诗里作者把郑虔拉来,用以作衬郑逸梅。相比点是,同姓(其实郑逸梅原姓并非为郑),同是从事文艺。
前面我讲过我写的一副象州寺村郑小谷故居联,拉了两个郑姓著名人物作衬,其中就有郑虔。
想要知道我是如何构思的,请继续往下看。关于拉人作衬,今年下半年推出的《对联写作高效教程》将用一节课重点跟大家讲,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