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我想不无道理。要从提按顿挫中推测出一个人的模样,总是不太现实,但要从中揣度出书写者心境的一角,性格的一隅,大约是可能的。
小时父亲总是让我练字,我或是欣然接受,或是撇撇嘴不情愿地坐到书桌前,有时照着买来的字帖,有时临着父亲自制的帖子,总归是练了字。现在,父亲不再要求我练字了,练字却已经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件极其美好的事。可能是人追求美的本能吧,认认真真写出令自己赏心悦目的作品,自己也是开心的,有神清气爽之感。
但一直到上个月,我的握笔姿势都是错的,大拇指用力地按在食指上,手心握实,中指第一个关节出磨出了厚厚的茧。已经不记得是谁教的我握笔,也是五六年前才惊觉这个错误。
曾有两次想要纠正握笔,都在暑假。第一次尚在高中,至今犹记得最初纠正时无处发力像在开小差的手和纸上颤颤巍巍、歪七扭八的反馈,令人哭笑不得。大约一周后,已经可以用正确握笔姿势写出看得过去的字了,只是极慢。所幸我算个耐得住性子的人,整个暑假的作业,大部分都慢慢地、一笔一画地写完了,可依旧慢悠悠的。直至开学的期初考试,考试的每分每秒何其宝贵,哪有时间供我慢工出细活,只好被打回原形。于是一个暑假的努力就这样渐渐遗忘了,我的字就这样,不丑但也不尽美得写下去了。
就在上个月,突然意识到我写字卡在瓶颈的原因或许是握笔,也因为手心与中指实在握得隐隐作痛,终于下定决心再一次改改我的握笔。可能有了基础,这次改起来并不算难,却也有过不少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心路历程之复杂,难以囊括在几句话里,大概就是一分决心,两分烦躁,三分惊喜,四分坚持。
练字期间,父亲给了我一本书,是吴身元先生主编的《钢笔书法自学教程》,年代之久远,已超过我的年纪。不同于如今众多的字帖,多是需要不断的练习,这本教程有“悟”的成分。从钢笔书法的来龙去脉、章法布局理论中,发现书法的博大精深,竟蕴含着许多做人时也适用的道理。其中许多深得我心的词句,现记录于此并分享,时时重温,为其精华不致遗忘。
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了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还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为《人民教育》的题词。
“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
“书法是点线的结合,黑白的分割。”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万穷。”
“异态新姿杂笔端,行间妙里合为难。”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是文字内容的简单抄写,而是借助文字作为媒介,来表达人的情怀和艺术理想的手段。”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记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清代书画家邓石如对计白当黑布局手法的生动阐述。
“字在有笔墨处,字之妙在无笔墨处。”
“穷变化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中的这句话又告诉我们,布白绝不是单纯的笔墨游戏,是作者技法娴熟,具备创作灵感与激情时,构思与情感自然地生发在布局之中的反映。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注,方为尽善尽美。——朱和羹《临池心解》
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径,引笔着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康有为《广艺舟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