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建设很走心,专门设计了一个儿童沙池,同时配套跷跷板、滑梯等。天气一转暖,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沙池里有孩子们在玩。有的搭伙,有的单玩,有的若即若离。
但孩子们在玩的时候,陪伴的大人们可没有闲着。
场景一:小女孩滑滑梯,梯子的下段在沙池里。小女孩一滑下来,奶奶立刻上前,脱下鞋子抖一抖里边的沙子,然后,再滑再抖,不断的嘱咐孩子:“别把沙子弄鞋里。”
场景二:小男孩要爬上滑梯,看样子动作已经很娴熟,但爷爷担心的不得了,紧紧的护在身边,用手扶着爬上滑梯,下滑时也是手臂伸开,不离孩子十公分,随着孩子滑下也跟着移动,同时不住地提醒:“抓牢,小心,注意安全。”
场景三:男孩用铲子挖沙子,爸爸一直在对孩子讲:“慢点,别弄到衣服上。”当孩子扔掉铲子,开始用手抓沙子,爸爸着急的喊:“不行,不能用手抓,脏。”然后从袋子里逃出纸巾,开始擦孩子的手,“用铲子铲就好了,看看,把手弄这么脏。走吧,别玩了,回家洗洗去。”然后,硬拉着孩子离开了沙池,不理会孩子的喊叫和不舍。
场景四:也有孩子们在自由的任意的玩着,或铲沙子,或用小车拉沙子,或挖沙洞,或把沙子放置在滑梯上任由沙子自由下滑……间或,有家长拿着水壶,或者吆喝、或者走到孩子身边,说:“宝宝,给喝点水……再喝点,要不然会上火的。”
场景五:孩子A要玩孩子B的铲子,孩子B不给,B妈妈赶紧出面,劝孩子“分享”,或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拿给孩子A玩。
场景六:孩子们玩着玩着,打闹起来了。于是,家长“及时”参与,或者直接拉开;或者指责自家孩子小气、不懂得让着弟弟妹妹;或者看到自己孩子“吃亏”,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样没出息”、“你不会还手啊”、“走吧,别玩了!”……
瞧,要做到只陪伴而不打扰真的很难的!
孙瑞雪老师说,沙子作为固体,本身所具备的流动性,以及与水相遇后那神奇莫测的可塑性、变幻性,深深吸引着天使般的孩子们。而在心理治疗师那里,沙子成了引领孩子释放情绪、舒缓心灵、走出内心阴霾的魔法器。
孩子们在全心投入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过程里的孩子,自身的专注力、创造力、人际互动力得到神奇的发展。但眼前所见,孩子们的“进程”都被家长们的“爱”频繁打断了;等到读书后,成人后,家长们又会责备孩子“专注力不够”,“没有创造力”。而这样的种子竟然就在家长们所认为的“什么也不懂”得孩童时代就种下了!可怕的是,好多家长们错不自知。
家长是不需要培训就可以进位的岗位,但却是最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又关系到下一代的身心成长。所以,家长通过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觉知度、转变养育模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