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都是讲人性“利己主义”的悬疑故事,这是主题上的比较(相似性)。以《罗生门》为蓝本和故事框架,除了主题上的相似性,还有相似的嵌套结构,有些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味,这是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如果我们把这二者具体展开来看,又有一些不同。
先从主题上来说,
人性中的恶念,都是h下意识产生的,正如有人对《罗生门》其中一个主题的阐述是: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就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安稳。。
而《无底黑洞》中的人物虽然并非要说谎,但他们的行为近似于赤裸裸地自欺欺人,是一种“行为上的谎言”。他们在心理上将自己藏匿起来,内化成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以求得心安理得。
再从结构上来分析:
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芥川龙之芥曾经喜欢上一名寡妇,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他的养父也不允许他们再来往,因为养父对他恩重如山,他无法忤逆养父的意愿,于是对这样无能的自己感到怨恨,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所以他把这种愿望寄托在了小说中,在观众看来,下人是个强盗,是个品行不端正胆小且又无能的人,但是在芥川龙之芥眼里,这种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么就可以不顾一切的去做的人,恰恰是芥川龙之芥心中最向往的也不一定。
也就是说,这里面的人的行为是对前者的行为认同的情况下的恶行,自己并不认为前者的行为不合理。而《无底黑洞》中的张晓对医生,父母等人的行为并不是认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但她还是重蹈了前人的覆辙,害了自己的闺密。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陷入了一种“自我无意识”。
二者的相同点是,从内心里都比较心安理得。